这里有我们永远传承的“红色基因”

记者  王四熠

  9月20日,记者跟随市委常委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读书班到彰武草原生态恢复工程暨彰武治沙精神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草原路”进行现场教学。

  这条贯穿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的主干道,不仅带着大家见证了沙丘变绿洲的奇迹,展示了阜新人民防沙治沙的成果,更将大家引至位于彰武县大德镇福聚昌村的“三合会计互助网”纪念馆,回顾了共和国建设初期彰武县第三区引起毛泽东主席关注的事件。

  什么是“三合会计互助网”?当时彰武县第三区有什么经验得到毛泽东主席的关注?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跟随众人走进纪念馆,一探究竟。

  展堂不大,却庄严肃穆,一座汉白玉毛泽东主席像位列中央,四周的墙上是一些文字、图片资料,展堂内的300余件展品,大都是土地改革前后的生产生活用品,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随着讲解员的指引,一幅巨大的展示图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幅图片展示的既不是人物也不是风景,而是一篇留有修改痕迹的文稿。讲解员陈秀芳告诉大家,这篇文章介绍的就是彰武县第三区创造的“三合会计互助网”经验,修改这篇文章的就是毛泽东主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经验?毛泽东主席为什么会作出修改?随着陈秀芳的讲解,大家渐渐解开心中的疑惑。

  上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决然地带领全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组织广大群众开展互助合作,进行中国农村农业合作化改造,开启了伟大壮美的历史征程。当时正处于建国初期,社会贫穷,文化落后,合作社成立后缺少会计问题非常突出。仅有的会计员,文化和技术水平很低,有一定文化的,有的怕“粘包”,有的怕做不好,有的不想当会计,大家情绪都不高,顾虑也很多。针对这种情况,1955年春季,彰武县第三区(现彰武县大德镇)建立了“三合会计互助网”。互助网组织“三社”会计集中培训,互通信息,互相支持,相互合作,有效地提高了会计员的文化和技术水平,破解了一个全国共性的难题,促进了农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彰武县第三区创造的“三合会计互助网”经验,被当时正在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毛泽东主席发现并给予首肯。1955年12月27日,他在3000多字的经验材料上认真修改了240多处,题为《一个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会计员组成会计互助的经验》,后又亲笔题写了230字的按语。1956年2月,随着《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出版发行,“三合会计互助网”的经验在全国得以广泛传播。《按语》后被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这个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社会计组成互助网的经验是中国农村会计集中培训和农村会计制度建立的发端,体现了阜新人民信念坚定、实事求是、团结互助、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大德镇党委书记段文刚告诉记者,建设“三合会计互助网”纪念馆,就是为了将这种精神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发扬出去,把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与推进阜新转型振兴结合起来,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回顾老一辈的宝贵经验,就是要传承伟大的精神财富,用先辈的先进事迹激励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路对了,就不怕遥远。”这正是我们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永远传承的“红色基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