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0日,我来到阿尔乡镇北甸子村的最西边,看到农户庄守信正在自家门前的一片树林的空地上给一棵新栽的小小的松树苗培土浇水。很难想象,1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沙包,别说是树木,连草都没有,庄守信的房子当年也差点被黄沙掩埋。庄守信15年前栽下的杨树、松树、柳树现在已经长得密密麻麻,有的高过六七米,房前屋后绿树成荫,40多亩的黄色沙丘已然成为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小树林。然而,庄守信满脸沧桑的皱纹和老态表明了15年来他所经受的劳累和艰辛,不禁让人慨叹岁月的无情:15年岁月把一条精壮的汉子变成一位老者,15年的努力让昔日荒凉的沙地变成一片绿洲。

  2005年4月,就在同一地点,《辽宁日报》的记者当时采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农民在当地政府领导下植树造林防沙固沙的情况,也采访了庄守信本人,见证了当时沙漠化的严重威胁:当时庄守信家的四周都是高达几米的沙丘,柔软的黄沙满村都是,西面村口的小路连越野车也难以进入,许多家在经历一场大风后就推不开门了,因为外面的黄沙会没过窗台那么高。上世纪末国家有关部门的一个工作组就曾经得出了考察结论:北甸子村不适合人居,并提出了整体移民规划。然而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屈服,他们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开始了大规模植树造林的行动,庄守信的家就安在整个北甸子村的最西头,迎着科尔沁沙地的最前锋,倔强的他就是要用微不足道的人力来阻止沙丘无情的吞噬。用老庄的话说就是“沙里栽树不好活”,由于严重的干旱,经常是栽了死,死了再栽,一个坑里不知道要经过反复多少轮生与死的较量,才能让一颗鲜嫩脆弱的小树苗活下来并长成大树。

  15年来这里的村民们每年的春天和入冬前都要集中栽种树苗,这两天庄守信栽的主要是松树。虽然松树长得慢、不易成活,但老庄觉得松树的根固沙效果更好,而且松树一年四季常青,在这片沙化的土地上能看到绿色就是希望。所以哪怕比其他树种付出更多的代价,老庄也要种松树。前十五年栽的杨树、柳树和杈巴嘎蒿,现在杈巴嘎蒿基本都死了光,我问为什么死光了,老庄憨直地笑了:“因为树都长大长高了呗,蒿类竞争不过大树,得不到阳光和水分自然就死了。”15年下来老庄的收获颇丰:自家的房子不仅没有被黄沙掩埋,房子四周还绿树成荫了;自己承包的40多亩荒山沙地全部被20000多株绿树覆盖,沙丘100%被固定住,沙丘的脚步终于停了下;他家的玉米最近几年收获都不错,每年都能有个一两万的收入,今年还在院子里圈养了几头牛,还买了拖拉机,人变老了,可他家的小日子却越来越红火了。

  当我问到庄守信下一步的打算时,老庄说:“我想把我家北面村里的小路两旁种上树,以前也种过,可是全都死了,我就不信邪,明年一开春就种,想让外面的人来一看就眼亮。现在村里的环境比以前强多了,全村5.6万亩土地的森林覆盖率从15年前的不到10%增加到现在的60%以上。以前咱村的村民眼馋别的村里有黑土地、有绿色,现在轮到别的村羡慕咱了,因为咱们村这些年没白费劲,树多了空气好,庄稼收成也好了,现在孩子让我进城我还不爱去了呢。”(刘忠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