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之乡的不老松——记九旬“诗仙”李景云

  诗歌是心灵的歌唱,浪漫的情怀,灵魂的秘语,是介乎宗教与哲学之间的一种精神追求,诗人大多是超越现实的哲人。可在彰武县苇子沟镇三道沟村,却有一位95岁的农民诗人李景云,他,目光矍铄,颜面如仙,身在山乡写春秋,诗书浩气近千首。当我手捧这位百年风霜老人的诗集,望着他在大山褶皱里简陋屋舍中泼墨挥毫,在深秋中火红的枫树下吟诗歌唱,在他用汗水栽种的绿色沟豁中陶然健步,我仿佛跌入到采桑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古诗意境中,走进了千年诗人陶渊明那无论魏晋,不知有汉,逍遥如仙的桃花源。

  李景云,生于1925年6月,贫困的童年和少年使他仅读一年私塾就辍学务农,但求知的渴望和家国情怀却深深地根植在他童年的梦里。他多么想坐在明净的学堂,和先生一起诗声朗朗地吟诗颂词,他多么想飞出叠嶂的大山,看看山外的大千世界。可是家贫折断了他梦的翅膀,战乱年代使他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然而,心中的梦想没有泯灭,他从40岁开始写诗至今,抒发一个农民的智慧和家国情怀:书中寻韩信/字里求孔明/国以人才重/家以子孙兴/人穷不忘俭/清官常想廉/田怕农夫懒/家怕主不贤/持家和为贵/重在教儿孙/品德高一切/书本胜万金/

  农民的诗是土地的情愫,素朴自然。是大山的性格,开门见山。是山间小溪的风韵,如流水潺潺。翻开李景云的诗集,山风扑面而来:铲除旧园草/育出新秧苗/献我应有力/守正不动摇/一年忙四季/汗水两交加/养鸡又种田/供读儿女花/望子成名日/报效国与家。

  他的自勉诗更如大山一样朴实厚重,直抒胸臆:人争一生早/能致百年好/光阴比金贵/迟迟贫致老/甜径苦铺路/荣华靠自找/书是无价宝/人人要追逐/人间荣与辱/就怕不读书/

  李景云的诗更多的是弘扬正义,歌颂光明:世人多的是/几人似雷锋/舍出自己命/维护他人生/英雄重勇敢/他是高山松/民愿天下宁/战争是酷刑/举国齐和谐/世界共繁荣/

  李景云写诗的源头是生活,他把生活中的爱与恨,善与恶,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他的诗里充满了老人一生智慧的警句,浅淡中蕴含世间的哲理:世事重重叠叠心/人心曲曲弯弯水/毒夫毒人终毒己/善人善心善告终/莫叹人生不济/应悔品德未佳/人生无万全/唯有知足难/强国必有领袖治/家好必有当家人/人老心要大/百岁装天下……

  在三道沟的大山中,乡亲们能经常听见李景云赋诗作词,言情咏志的朗朗诗声。翻看李景云的诗集,更见山峰重峦叠翠,世纪风云徘徊,把一个深山农人95年的生命轨迹和沟沟壑壑展示给读者。一位盘锦油田的钻工看过李景云的诗集赋诗赞叹:历经苍松劲骨存/童颜鹤发处子心/扶犁巨手挥椽笔/天启之音感后人。

  在李景云简陋的卧室中,还堆满了宣纸和他习练的墨迹。虽95岁高龄,却能稳握狼毫,挥笔泼墨,尽书豪情:锄禾壮志书天下/凌云浩气写春秋。

  地貌贫瘠偏远的三道沟,为何能出现李景云这样的农民诗人?当车行至彰武县城显要之处,诗词之乡的牌匾赫然醒目,记者疑惑的心慢慢释然。原来彰武县早在2010年就被中华诗词协会命名为诗词之乡。全县有29个诗词分会,5000多名会员。喜爱和参加诗词诵读、欣赏和创作的人数多达10万余人。在这片广袤的诗词沃土中,李景云不愧为百岁诗词之仙,一棵迎风挺立的不老苍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