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实施“五个三”工程 全面启动平安彰武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

  彰武县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决策部署、市委政法委工作要求,以增强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为目标,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平安彰武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取得良好开局。

  一、坚持“三个引领”,绘制推进工作“路线图”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涉及人口结构多元、利益主体多样。在这项系统性工程推进过程中,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规划先行,坚持目标导向,才能统筹兼顾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确保工作高效有序推进。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牢牢抓住党的领导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充分调动各机关党组、乡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主动性、积极性,着力将健全机制、完善体系、统筹推进等基础性工作,由党组织自上而下“统”起来,理顺出一贯到底纵向架构、完善互联互动横向机制,促进基层党组织向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聚焦聚力,全面打造以党建为核心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二是坚持规划引领。严格按照“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的总体思路,瞄准“现代化”目标,树立强烈的规划意识和科学的规划理念,以规划编制为先导,在深入调研、结合实际的基础上,研究出台《彰武县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实施意见》《彰武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明确方向、确立目标,开好局起好步。三是坚持目标引领。着眼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工作质效,对全流程、各环节共565项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到37个县直部门责任,特别是对今年完成的142项任务列出了时间表、路线图,落实到19个部门责任人,构建县级统筹协调、乡镇和部门组织实施、村(社区)固本强基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并将平安彰武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评。

  二、建立“三个机制”,指明组织领导“风向标”

  积极探索创新平安彰武建设协调机制,坚持高位推进,加强考核评价、督导检查体系建设,科学引导全县有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一是建立高位推动机制。彰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作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强保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已5次组织召开县委书记办公会、县委常委会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此项工作。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平安彰武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县级领导包乡负责机制,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理清思路、标准方向,并建立政法委专班负责制度,专职协调推进全县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全力抓好工作落实、当好“作战部”。同时,在各部门建立一把手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履行好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在各乡镇建立,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牵头,乡镇副书记主抓,政法委员、司法所长、派出所长、乡镇站所及属地各单位联合的运转机制,促进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是建立“周研判、月调度、季推进”工作机制。健全完善乡镇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三级研判推进机制,各乡镇、各部门坚持每周研究一次平安建设、社会治理、信访维稳、命案防范等相关重点工作,有序有效推进本地区、本领域工作取得进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每月调度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推进进程中的堵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梳理,研究解决办法,及时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不少于一次,定期研究每阶段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三是建立督导查究机制。由县委政法委成立以三位副书记为组长、委内全体干部职工为成员的督导组,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对各成员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对综合整治试点乡镇、重点部门、重点领域进行挂牌督导,对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向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相关单位反馈情况并提出意见建议,对落实不力、未按期完成创建任务的,及时通报、约谈、问责,确保做到“问题有回应、措施有落实、整改有实效”。

  三、围绕“三个保障”,形成多方联动“稳定器”

  坚持以“自治、法治、德治”相互融合为保障,强化多方联动,凝聚“共治”强大合力,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夯实自治保障立足点。不断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通过12345热线、8890政务服务平台、信访网络投诉平台等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实现广听民声、广纳民智;不断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机制,学习先进地区基层治理经验,加强“评理说事点”建设,让广大群众能够说事、议事、主事、平事;落实基层便民服务机制,建设县、乡社会组织服务孵化中心,培育一批治安防控、便民服务、养老教育、慈善救助类社会组织,做强平安志愿者队伍。二是抓细法治保障关键点。运用法治思维谋划、推进社会治理,掀起《民法典》学习热潮,在法治框架内完善、创新社会治理制度,用法治方式、手段破解社会治理难题。以法治政府建设引领带动法治社会建设,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坚持依法决策,做好普法宣传,培养“法律明白人”,引导群众依法办事。三是选准德治保障结合点。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广泛开展“道德讲堂”活动,落实村规民约、市民公约,健全完善道德激励和诚信奖惩体系,积极发挥“道德模范”“彰武好人”等典型作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以“身边人讲身边事”等活动感召群众、激励群众;以红色文化提升彰武精神。 

  四、突出“三个重点”,占领公共安全“制高点”

  加强分析研判,着力做好各个领域风险预警、预控工作,解决治安突出问题,补齐补强公共安全防控短板。一是重点加强命案防范治理。牢固树立“命案可防可控”意识,以“不发生一起命案”作为底线思维,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突出矛盾纠纷调解化解,盯紧特殊人员,重点排查“酒色财气、鳏寡孤独、生活困难”9类重点人,盯住扬言报复社会、判决不满、性格偏执、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刑释解教、信访重点人员、网上炒作、家庭暴力、社会不满、个人极端行为等10类重点人群,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一个月对治安案件、刑事案件进行汇总,对因排查化解不力引发的“民转刑”案件进行责任倒查、挂牌督导,对发生命案的地区视情况对乡镇主要负责同志约谈、通报、追责。目前已排查化解矛盾纠纷951起,其中解决了土地、家庭、邻里等易引发命案的矛盾纠纷263起。二是重点加强突出对关键地区、关键场所、关键领域的综合治理。确定“1+5+4+4”重点目标,即,确定一个重点乡镇彰武镇进行全域治理,确定大冷镇、满堂红镇、苇子沟镇、哈尔套镇、后新秋镇五个试点乡镇进行综合整治,确定校园及周边、医院、农贸市场、矿山四个重点部位作为治理重点场所,确定交通运输、食品药品、市场经营、金融行业四个重点领域作为行业治理重点,各乡镇及行业主管部门自查自改,细化工作措施,开展综合治理,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督导专班,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督导整改,同时,建立挂牌督办、综合整治动态进退机制,整改到位,及时销号,出现新的重点事件,及时列为整治地区或整治行业,实行动态管理。三是重点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加强对生物化学、寄递物流、危爆物品等监管。健全公共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优化县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五、着眼“三个方向”,构建社会治理“综合体”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难点,更是重点,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找准方向、精准施策,推进要素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不断强化基层治理能力。一是着眼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完善治理架构,充实基层力量,优化自治体系,把184个村、16个社区作为主阵地,解决好基层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筑牢市域社会治理基层堡垒。二是着眼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积极推进诉调对接平台建设,深入挖掘230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和1134名人民调解员的潜力,积极培育建立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完善健全县、乡、村三级人民调解网络,充分发挥基层综治中心管理服务作用,全面启用200个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在矛盾纠纷化解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着眼提升基层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总结疫情防控中管理网格管理经验,发挥2987名城区网格员、20243名农村网格作用,夯实网格化服务管理基础,使网格服务管理在帮扶解困化解矛盾、城乡治安防控建设、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强化重点人群管控、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取得实效,推广城区网格员激励手段做法,制定措施办法,推动基层网格管理真覆盖、真工作、真有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