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勇,辽宁省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信访办公室二级调研员。2009年从部队转业到辽宁省政协工作,转业后,他始终保持军人本色,不怕苦,不怕累,两次代表省政协坚守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2014-2015年,他作为辽宁省政协驻彰武县丰田乡丰田村驻村工作队一员开展扶贫工作,2018年3月至今,他再次代表辽宁省政协出征,到彰武县大冷镇后腰窝堡村任第一书记。驻村期间,他深入调研,广开思路,在一个没有特色的地方干出了特色,把本是滞销的农产品卖成了高端货,畅销品。架起城乡之间农产品直通的桥梁,让城里人吃到放心的农产品,让诚信的农户获得实惠,这是从他担任第一书记的那天起就不断践行着的理念,也因此,他被评为彰武好人·最美扶贫人。
8月6日(周四)晚间17点30分,FM88.8辽宁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世界在耳边》特别节目“最美扶贫人”,本期采访嘉宾:辽宁省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信访办公室二级调研员驻阜新市彰武县大冷镇后腰窝堡村第一书记常勇。
2018年,他刚到后腰窝堡村时,全村1200多人中建档立卡户就达到63户,132人,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贫困人口无致富门路,困难学生没有学费,村民没有活动场所……。面对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偏远乡村,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解决村民心中的关切,是摆在他面前的一系列考验。
定方向,强排头
再次驻村,没有了第一次驻村期间时的团队成员可以商量,一个人要为一个村子发展找准方向,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他知道,盲目上项目,定方向,对发展有害无益。驻村伊始,他为了更好的了解村情村况,找准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切入点,把脉村集体经济,开展了广泛的调研。他先分别与村两委和村民小组长淡心淡话,又深入田间地头、房前屋后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听取他们对本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充分调研和思考,最终确定了驻村期间“党建先行、模范带头、多点开花”的整体发展思路。为确定本村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他与村两委成员深入沟通,共同编制了《后腰窝堡村三年发展规划》,把一件件需要解决的事项列入其中。为使全村党员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他凡事都以身作则,还在2018年“七·一”期间自费给每名党员购买了保温壶,印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让每名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为解决村里党员年龄结构和男女比例不合理问题,他着重培养年轻同志,先后发展3名年轻同志加入党组织,优化了村里党员的结构比例。为了让基层党支部可以学习到上级党支部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帮助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他积极与省政协委员工作委员会党支部进行沟通,将该党支部党员进社区活动地点调整到后腰窝堡村,委员工作委员会党支部每年至少两次到村里与本村党支部开展共建,并积极协助其开展各类调研走访活动,该支部已为后腰窝堡村村部捐赠了价值2万余元的各类办公用品,他们还带着慰问品(金)走访慰问了多户贫困户,在村民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两年来,村里的党建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党员结构得到了优化,村党支部的“三会一课”不缺项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更大了。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村党支部先锋堡垒作用突出,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捐款捐物者众多,村两委成员带头严密把守村路卡口并认真开展入户调查,为本村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小庭院,大产出
彰武地区的农村人均耕地较多,土壤多为沙土,种植的农产品较单一,大田广种薄收,亩产量不高,如遇干旱,还可能减产或绝收,农民宅基地范围内的庭院较大,院中仅种植一些供自家食用的蔬菜和粮食为主,没有收入。如何让小庭院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突破口,让无法在大田中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农户在家门口从事一些简单的劳作,从而获得收益,成为他日思夜想的课题。为此,他历时数月,先后到北京的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调研农产品销售情况,到沈阳、抚顺、辽阳等地调研市场需求情况,到阜新、朝阳等地调研设施农业和禽蛋生产情况。之后,他与村两委研究确定了本村庭院经济 “种养结合、立体多样”的基本发展思路。
从2019年春天开始,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开展了以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为主的订制庭院绿色农产品项目,以订单农业为主的架豇(芝豇)种植项目,以零售笨鸡蛋为主的禽蛋养殖项目。在绿色农产品种植项目开展前,为了让种植的农户吃下定心丸,他先找销路,把身边的亲戚朋友20多人发展成为忠实客户并要求他们提前支付订金,根据这些客户的需求确定了种植品种和规模。他还对备选种植地块土壤进行了农药残留检测,检测合格后才确定为种植地块。确定种植地块后即预付给相关农户一部分款项,并向种植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和有机肥,对每亩地的纯收入做出了保底承诺。为了确保架豇种植项目的顺利开展,免费向种植农户提供了竹竿和种子,并与种植农户签订保底价回收合同。
为扩大本村养殖畜禽规模,他争取专项扶贫资金,为每个有养殖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鸡雏的补贴。为保证每枚笨鸡蛋的品质,他时常到农户家鸡舍查看是否只喂食粮食,不喂食合成饲料,并委托彰武县畜牧部门对鸡蛋进行兽药残留检测。在鸡蛋装箱时,每一箱都放一张手工填写的装箱说明,上面记录了每枚鸡蛋产自哪一家农户,产蛋时间和保质期,并温馨提示用户注意冰箱保存,因为所有鸡蛋均可用于孵化小鸡。
为扩大产品影响和销售,他通过抖音、快手等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对本村禽蛋农产品进行宣传。为解决鸡蛋销售问题,他培养了两名电商工作人员,活跃在订制笨鸡蛋体验微信群中,为客户提供优质细心的服务。为解决旺产时的部分产品滞销问题,他自掏腰包把没卖出去的鸡蛋收取后拉到沈阳市,在各个小区门前摆摊销售。入冬以后,他又帮助农户联系小公鸡、老母鸡、鹅等的销路,让农户在卖鸡蛋外又增加了一份收入。“我家今年养了40多只鸡,光鸡蛋就能卖将近3000块钱,加上冬天卖小公鸡的,能收入将近4000元”建档立卡户冯秀荣说。
以善小,聚民心
他始终把为民办事作为驻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只要群众有困难,他都会想办法解决。刚到村不久,一个孩子的户口问题就牵动了的心,他也为此奔波数月而不放弃,最终为孩子办上了户口。那是腰六组郭洪军家的孩子,在走访过程中他了解到,小女孩已经12岁了,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户口,得知这一情况,随即展开了10个月的奔波协调,先后十余次与镇派出所、县公安局、市公安局等部门进行沟通,不但车接车送父女俩到派出所办理相关手续,还请省政协委员帮助解决了落户所需进行亲自鉴定的数千元费用,又把亲子鉴定机构请到孩子家中采集了所需鉴定的血样。2019年5月,孩子户口下来了,她享受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可以享受的校车、学杂等费用的减免政策。孩子在拿到户口的那一刻开心的笑容,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个关心这件事的人的心中。“要没有常书记帮忙协调,孩子的户口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办下来。”了解此事具体过程的村书记丛立新说。
在一次走访过程中,他发现一名农民由于长期患病,情绪一直比较激动,对党的有关政策理解有偏差,他就耐心的做他的思想工作,严肃的指出他在政策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同时,又帮助他联系民政部门,办理了低保手续,解决他生活上存在的困难。通过一系列的举动,使他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每当村民遇到难事找到他,他都会热心的帮助村民解决好,帮助村民到县残联咨询了解办理残疾证的相关手续,帮助村民申请低保,帮助村民销售小米、黄豆、地瓜等农产品都是他时时开展的工作。
强教育,抓根本
贫困家庭的学生将来能够学业有成,会给这户贫困家庭带来无穷的希望。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一个贫困家庭如果培养出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那么这个家庭就将在这个学生的带领下摆脱贫困。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辍学,从入村的第一天起,就是他驻村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三年来,他通过多种渠道募集助学金,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的学杂费,不让每一名贫困学生因为学费问题掉队。对于贫困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他多是亲自走村串户时发现,有的也是在与相关人员的交流中偶尔得知,不论是哪种情况了解到的村里可能出现的贫困学生,他都会第一时间到其家中进行走访调研,了解这些学生的真实学习和生活情况,然后再通过不同渠道解决这些学生上学所需资金。
驻村第一年,他同民间助学团体英粉之家合作,对村里的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走访调查,并最终确定由英粉之家帮助5名贫困学生,为期三年。第二年,他又发动省政协委员爱心人士刘颖、康影委员进行爱心捐赠,募集2.5万元助学扶贫资金,加大了对村里贫困学生的资助金额。
今年,又通过社会上的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人士专项捐助一名在县重点高中就读的贫困学生,直至高中毕业。同时,受省政协委员中的爱心人士李利委托,对8名贫困家庭学生进行救助。在协调解决助学金的同时,他还申请三下乡专项资金,为村里的幼儿园购置儿童滑梯,并为孩子们免费发放了学习用品、玩具、衣物等。为了解决农村学生学不到优秀的网课的问题,他把高中同学在抖音上开的英语辅导课分享到本村微信群里,让农民的孩子能够学习到省城孩子才能上到的英语辅导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村里的孩子没有一个失学、辍学。
落项目,助振兴
“要想富、先修路”是每一个驻村干部心中的关切。后腰窝堡村的道路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各村民组内基本都是沙土路,少有硬化路面,通往其中一个村民组的道路还是沙石路。为此,他积极协调修路项目资金并募集修路配套资金,已经硬化了4公里的路面,修建了一座漫水桥,今年还将硬化2公里路面并铺设3公里的沙石路。看到村集体没有收入,没有发展资金。他协调上级乡村振兴用的50万集体经济项目发展资金,建设了数座暖棚,并通过市县政协,协调安装了棚区的变压器,为将来的扩建打下了基础,下一步,他将与村两委一起,利用这些新建的暖棚开展示范性种植,为村民提供致富的范本。为了让村民有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他与村两委一起,积极争取,配合县委、县政府使新希望集团的一个养猪项目落户村里,占地600亩,总投资过亿元。项目建成后,可以很好地带动本村养殖业发展并为本村村民就近打工提供了一种选择。
三年来,他足迹踏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在哪儿发现问题就在哪儿解决问题,看到村民遇到困难就帮助克服困难,出现矛盾就化解矛盾。现在,村里的禽蛋等农产品有销路了,孩子上学不愁学费了,村民脱贫致富找到项目了。村里修了路,搭了桥,扩建了图书室,增加了活动室,建了文化广场,还安装了体育健身器材。一个一穷二白的村,有了办公电脑和复印机,建了大棚,有了集体收入。村民富起来了,村干部笑了,驻村干部也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