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01215150952.jpg

  

  我的那所老宅,曾在我军转后消失,也曾在我把父母接到城里后的依依不舍的眸子中退去。

  岁月,虽然将那所老宅增添了三十道轮回,而我多少次的梦里仍然叫醒那所老宅。

  那所老宅是我儿时的乐园,也是我思恋的归宿,不管我走的多远,也不管我飞的多高,老宅都是我一生的依恋。

  老宅大门前那眼深深的老井,它汨汨甘泉,涓涓清水,滋润着我儿时的家居生活,无论是数九隆冬,还是骄阳似火,庄户人都会用一根扁担,两个水桶,外带一个长绳拴住的小水桶(俗称巴捎子),将其舀满,担到家中的水缸里。彰武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十年九旱,每逢大旱之年,也曾用井水浇灌院田,每逢热浪袭来之际,喝上一口拔凉的井水,那真是清凉可口,沁人心脾呀……

  门前有一棵大柳树,树龄足有百年,有三人合抱之粗,树表疙瘩累累、斑斑驳驳。炎炎烈日之下,老人孩子常在树下纳凉。拿着扇子,扯扯家常,好不惬意!

  记得老宅东边小房旁那轮光光的石磙,也总是在收割的季节派上用场,挥舞的驴鞭,匆匆追赶毛驴的脚步,每粒谷物的狂躁,把那轮石磙一次次斩伤,石磙上劳动的光芒闪烁着原始的智慧。

  老宅烧火做饭父辈们用的是秸秆烧材不够用,我和弟弟秋后还用花篓、筢子去挠树叶,后来又买煤粉自托煤泥坯子,又安上了土暖气,随着吹风机几经嘶哑的“呐喊”,一团熊熊的火焰就开始燃烧起来,团团围住土暖炉子,炉子里的水几经翻滚,但还不知煮熟了么?

  今年秋末,回彰探望九旬高龄的父亲。我忍不住又再次回到那所离别多年的老宅,岁月已将那一砖一瓦浸泡得失去了颜色,新的房主已将老宅扩建,门前的老柳树已不见了踪影,老井已添平,我虽久久顿足寻找原来老宅的痕迹。过去是那样的明朗清晰,又是那样遥不可及。我知道一切都太远了,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老宅,我多次梦回的老宅,我还能为你做些什么?谨以此文做为纪念吧!

  

作者简介:

  鄂路先,1954年5月22日出生,中共党员,原彰武县信息发布中心副主任。1974年入伍参军,1986年转业,曾先后在县委老干部局、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机关党委工作,1997年任彰武报社副总编,2014年退休。在报社工作中,曾身体力行,采访书写大量稿件,其中有200余篇稿件被《阜新日报》、《辽宁日报》、《辽沈晚报》、《中国物流报》、辽宁新闻、人民网、新华网、北国网、阜新教育网等媒体转载刊发。曾两次荣获县委宣传部颁发的优秀通讯员奖;曾荣获阜新日报社2007年度优秀通讯员,同时撰写的《为经济搭建发展平台》及《好丈夫张嘎子》先后被评为阜新日报社一等奖和二等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