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邀请到了县第四人民医院院感办主任魏晓红,请她就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与大家进行交流。
记者:疫情期间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防护措施有哪些?
魏晓红:一是手卫生:洗手与手消毒;二是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帽子、鞋套等;三是及时、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织物和环境。
记者:使用口罩的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魏晓红:一是使用医用防护口罩或外科口罩时应进行密合性检査,防止口罩鼻夹处形成死角漏气,降低防护效果;二是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三是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
记者:什么是手卫生?手卫生执行什么标准?
魏晓红:手卫生是洗手与手消毒的总称,执行六步洗手法。(演示动作略)
记者:使用手套时应注意哪些?
魏晓红:一是诊疗护理不同的病人之间必须更换手套;二是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必须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三是戴手套操作中,如发现手套有破损时应立即更换;四是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
记者:人与人之间“一米距”有什么必要性?
魏晓红:咳嗽、讲话、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是很多病毒的重要传播载体。在与别人讲话交流时,请最少保持 1 米以上的距离,2 米以外会更安全。人流密集的地方,戴上口罩能有效隔离飞沫,预防传染。
记者:在疫情期间去医院就诊时应注意什么?
魏晓红:患者及家属全程佩戴口罩,尽可能选择自驾车前往。有条件的就诊前先自我测量体温,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步行前往的最好步行前往就近医院,除非医师诊断需求不要随便脱摘口罩。人与人尽可能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避免接触传播,不随便触摸医院内的物品、环境表面。就诊楼层较低时尽量走楼梯,不乘坐医院电梯。回家后最好立即更换衣服,用肥皂、洗手液和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剂清洁双手。
记者:如何做好重点部门的院感防控?
魏晓红:对于预检分诊、门急诊,CT室、洗衣房、呼吸科、各病区、保洁公司等这都是院感人每天的打卡点,培训、督导,对发现的问题每天进行汇总梳理,再根据县卫健委更新的防控疫情最新通知不断修改、完善相关制度流程,并对落实情况监督检查,从空气、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到医疗废物处置,每一个重点环节要落实到位,这些重点科室每周都要做环境核酸检测。
记者:每周一次人物同检核酸检测有什么重要性?
魏晓红:6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实施意见》, 提出密切接触者、境外入境人员、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等8类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应检尽检”。我们医疗机构是重点场所也是重点人群,为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应检尽检”人物同防的防控要求。院内核酸检测人员涵盖医护人员、医院行政人员及物业工作者等第三方工作人员,切实做到“应检尽检”。同时我们对预检分诊、急诊科、CT室、呼吸内科每周进行一次环境核酸检测,这样便于早发现、早处理、早报告、早隔离。”开展核酸检测让医护人员更有信心去一线参加疫情防守工作,也让患者更加安心就诊,放心诊疗。
做核酸检测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是对我们自身的一个保护,另外对患者、病人来说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体现。开展核酸检测可以起到快速筛查分流、切断传播源、防止交叉感染等作用,为医院把好第一道安全关。
记者:普通病房如何做好院感防控?
魏晓红:一是把好门户。所有收治的病人和陪护,进入病房后要严格再次测量体温,低于37.3且无流行病学史及旅居史,方可开具入院证。
二是及时发现发热患者,严格落实陪护及探视制度。普通病区只留一名陪护,严格每日监测患者体温,如有住院期间发热转移至病房隔离病室明确发热原因,如果不能明确发热原因转车转至县医院发热门诊。
三是科学开展环境监测: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有关要求,对医院的物表及完成预防性消毒和终末消毒,每个月对医院空气和物表、使用中的消毒剂、紫外线消毒登记消毒车定期做生物监测,保证消毒效果。
记者:医院院感要树立什么样的理念?
魏晓红:要树立大感控和院感管理先行理念,大感控是理论指导全员、全部门、全过程的感控理念,换句话说就是要站在全局看感控,跳出院感科看感控,人人都要看感控。院感管理先行是一个理念的构建和落地都离不开医院领导的重视,也离不开各部门支持,医院应该把这种理念转为一种文化,在全院范围内学习医院感染的法律法规,院感管理工作与临床工作有很大不同,临床医生只要面对一名或几名患者,院感工作面对的是全院患者,关乎全院患者安全,所以要树立院感管理先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