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市彰武县城西南有个山清水秀的小镇——五峰镇,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常星儿就出生在这里。他现任彰武县文联常务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阜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儿童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常星儿已发表中短篇少年小说、童话300多篇,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长篇童话十几部,有部分作品译介到国外并被拍成卡通片。作品曾获冰心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文化部“蒲公英”文学奖等所有儿童文学奖项。其中长篇小说《走向棕榈树》获第六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长篇童话《吹口琴的小野兔阿洛兹》获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篇小说《款冬祭》获第三届台湾东方少年小说奖,中短篇少年小说集《回望沙原》获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守望“纯净与美丽”
儿时起,常星儿就特别喜欢山,喜欢水,喜欢蓝天上的飞鸟,雪地上的野兔,草丛中的蚂蚱,小河里的游鱼。变幻莫测的云朵,给他无尽的想象;葱油碧绿的草地,给他无穷的欢乐。高山台的巍峨,柳河的蜿蜒,让他流连忘返。仿佛在不知不觉间,年少的常星儿开始爱上了文学。
1982年,从阜新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常星儿带着希望,带着憧憬,带着梦想回到了五峰中学,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讲台上他为学生讲解“纯净与美丽”,放学后他又为自己守望的“纯净与美丽”而苦苦地求索、寻觅——面对大山、面对小河、面对草原、面对田野……常星儿在“决不放弃”的信念中努力着,即使在家中盖房子期间,他也在晚上挤出一定的时间写作。
1988年3月,天津《儿童小说》杂志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苦艾甸》,正是这篇小说让中国的儿童文学界认识了常星儿。1989年1月,辽宁的《文学少年》和天津的《儿童小说》又相继发表了常星儿的另外两篇小说《在那九棵白杨树下》和《三个孩子和一个傍晚》。1989年10月,他的短篇小说《苦艾甸》荣获了辽宁省第三届儿童文学一等奖。也就是在这一年,他的中篇小说《款冬祭》获得了台湾第三届东方少年小说奖。他所创作的“苦艾甸”、“沙原”两个系列小说逐渐得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界认可和赞誉。
从1988年到1998年短短的十年间,常星儿所积蓄的能量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他先后发表95篇小说。这期间,他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黑泥小屋》,1996年11月由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走向棕榈树》、《白鹭别墅》也分别由沈阳出版社和希望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的少儿报刊,其中有20余篇作品得到了学者、专家的高度评价。短篇小说《多雪的冬天》在1991年先后荣获了辽宁省第二届少年儿童文化艺术节儿童文学作品奖和辽宁省期刊优秀作品奖;1993年,《金色的屋脊》(短篇小说)荣获第十二届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嘎拉花》(短篇小说)获得了第五届冰心文学新作奖;1997年9月,长篇小说《走向棕榈树》荣获第六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白鹭别墅》,于1998年8月获第九届冰心文学奖“图书奖”。
作品走向世界
常星儿“沉甸甸的写作风格,散发着夺人耳目的活力和锐气,并以其纯粹的文学操守和强烈的道德意识”引起了海外学者和友人的注意。日本国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翻译家水上平吉先生于1997、1998两年将常星儿的小说《红鹿》、《多雪的冬天》、《一个普通孩子的一九七一年》译成日文发表在日本著名少儿杂志《小红旗》和《七彩图书》上。小说《两个孩子和一只鹰》被日本另一学者马场与志子推荐给日本的小读者。1999年,水上平吉和画家久富正美一起将《多雪的冬天》改编成《雪原上的兔子》,成为一本精美的卡通书由日本石风出版社出版。这是辽宁省第一部进入日本读者视野的单本发行少儿读物,它标志着我省少年儿童文学作品开始走向世界。
执著于故土的作家
2006年10月,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常星儿的中、短篇小说集《回望沙原》。它是《黑泥小屋》的姊妹篇,收录了作者1996年到2005年发表的19篇小说,计17万字。小说集一出版立即引起了轰动。同年12月8日,在中国文学馆,由中国作协创研部、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辽宁儿童文学学会联合举办了“小虎队儿童文学丛书”(该丛书共七部,《回望沙原》是其中一部)研讨会。此次盛会被文学界、评论界、出版界、媒体称誉为“小虎队一次精彩的集体亮相”。常星儿的《回望沙原》赢得了“声如惊涛拍岸的好评”。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浦漫汀为常星儿的作品做出了极为精彩的评价:“用文字,更是用信念,为我们守望一片纯净与美丽”。
常星儿是一位执著于故土的作家,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养育了他的辽西沙原,他与那里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脉,那里塑造了他的艺术个性与创作风格。
辽西沙原是一个与内蒙古相邻的较为贫困的半农半牧区。常星儿通过描写一种特殊的植物——嘎拉花,极为简洁而又颇富象征意蕴地宣示那里的自然与人文:“嘎拉花生长在特殊的地方——沙原和平原的交接处。不知是它致使平原沙化还是它在阻止沙原的蔓延——没人知道。平原上的人看到它就看到了荒凉和孤寂,沙原里的人看到它则看到了希望和生机。”
常星儿具有诗人气质,《回望沙原》中有不少篇章其实是诗化小说。他还营造了一些意象,来表达对沙原和沙原少年的无限情思。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反复出现的“草垛”。“草垛很大,有如平地生出的硕大的蘑菇……多远都能看到它。它金黄灿烂,好像草垛的每根草都蓄足了秋阳的光辉。”
枝干青青,不论冬夏,日夜歌唱,常星儿自称很幸运能够成为这样一棵望天树,愿倾一生为天下的孩子们日夜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