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金鹏和他的“三乐书屋”

  

111394774.jpg


  后新秋镇退休老党员金鹏在两间陋室里办起了小书屋,为农民免费提供科技书刊,传播科学知识,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在山乡被传为佳话。

  2001年,金鹏老师离开了奋斗30多个春秋的三尺讲台。退休后,他总觉得身为一名共产党员,退休不能褪色,应该发挥余热,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建设小康社会,农民少不了科技知识,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书籍的启迪”,缘于这个想法,金鹏决心办一个义务的小书屋。说干就干,他先将临街的两间家属房进行了修葺,改造了二付老式的货架子,对墙壁进行了糊裱,摆上200多册自家和花500元买来的各类书籍、报刊,一个小书屋就这样建成了。金鹏还为自己的书屋起了一个漂亮的名字:“三乐书屋”,意为:免费向读者开放,读者乐;能为民办点实事,金鹏自己也乐;这种事也是有益于社会的事,国家也乐。把知识与温暖传递给大家,乐己、乐人、乐家园。自从“三乐书屋”建成后,这里便成了村民学习的课堂,孩子读书的乐园。

  随着读者的增多,有限的书籍和报刊,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于是,金鹏一面照看自己的书屋,一面到亲属朋友家里,到镇里、县城的一些单位寻找书源,到2006年,他的足迹遍步县城各大机关、企事业单位。一捆捆书籍、一摞摞报刊,被他背上了汽车,扛回了书屋。书刊被分门别类后,带着他的体温不大一会儿就被借阅出去。这个时候,金鹏忘记了一天的饥饿,开心地笑了。

  “三乐书屋”的读者以农民、老年人和学生为主,特别是一放学,学生们从没有大门的庭院一贯而入,狭小的书屋里立刻被孩子们挤得满满的。看着一个个洋溢着青春的笑脸,金鹏这个时候感觉是无比快乐。为了让学生们不耽误回家的时间,金鹏就把书借给他们回家去看,分文不取。“三乐书屋”的常客还是那些爱学科技、爱读书的农民朋友,十里八村的村民经常是三一伙两一串地来。每次金鹏都为他们摆好凳子,沏上一杯热茶,让他们舒服地看书读报。读者一旦感觉有些知识能用得着,就用金鹏准备的纸抄下来,有时干脆把书带回家里,仔细的学习研究。“三乐书屋”在开业不久便被后新秋镇的村民所熟知,二三十里地外的农民也争相来书屋里借阅书刊。为了让农活繁忙、距离较远的农民及时看上有用的科技书籍,金鹏每次离开书屋都要带着一两本书,遇到能用上书上知识的农民朋友,就把书推荐给他。后新秋镇很多的养羊养牛户都看过金鹏推荐的专业牛羊饲养技术书。“三乐书屋”培育了一批又一批靠科学种植、养殖发家致富的新型农民。邓国轩,是白音皋村有名的贫困户。金鹏找来畜牧养殖方面的书籍,多次送到邓国轩家中,耐心开导,解惑答疑,劝他走养牛脱贫之路。

  在向读者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金鹏还注意对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在书屋里不断丰富爱国爱民爱家乡方面的书刊数量和种类,还制做了“勿忘国耻--9.18纪念图片展”的展示板,用48幅图片,真实地展示了“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华的历史。9月,他就带着近四平米的图板,骑着自行车深入到后新秋的各中小学校,宣讲九一八,教育学生勿忘国耻。2005年他将宣教的范围扩大到临近的几个乡镇,先后到大四、四合城、兴隆堡中学开展宣教三次。2006年,他将展板带到了后新秋镇集市,面向社会群众进行宣教。

  自从有了“三乐书屋”,书屋便成了金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天8点多钟他准时来到书屋,冬天生好炉子,夏天打好白开水,等着读者的光临,学生放学后,他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书屋。

  于海新,11年前就经常到三乐书屋借书。他非常爱好医学方面的书籍,每次借书都仔细认真研究。金鹏专门跑到锦州医学院,借来很多专业性较强的医学书,送给于海新看。后来,于海新又从书屋借来一些影像资料,通过自学,考取了行医执照。经过几年的努力,周围村民有个头疼脑热方面的小毛病,不用上大医院,于海新就能治疗了。

  从2002年到2021年,“三乐书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已有藏书10000多册,县内外50多家单位为其捐赠了图书。“三乐书屋”为后新秋镇的百姓提供了无数的精神食粮,成了传播知识的“精神枢纽”。

  如今,金鹏老师已81岁高龄了。他说,只要自己还有能力,“三乐书屋”将一直办下去……(张海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