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老字号”——哈尔套大集

哈尔套.jpg

  2020年末,在辽宁省商务厅公布的第三批“辽宁老字号”名录当中,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哈尔套大集位列其中。这无疑是对哈尔套大集的品牌叫响以及未来发展带来了一次新机遇。

  商贸集市逐步形成

  哈尔套,系蒙古语“哈拉套力改”所演化,汉语为“黑头山”之意。

  哈尔套位于古懿州遗址(今阜蒙县塔营子镇)东北7.5公里的黑头山下。自明成祖永乐八年(1410)废止懿州起,直至清顺治的二百余年里,这里人迹罕至。清政府在今彰武(包括哈尔套)境内设置了苏鲁克皇家牧场后,从察哈尔征调来的牧民成了这里的开发者。清兵入关后,居于锦州、宁远、广宁、义州等邑的一些旗丁以及山东、河北等省的汉族逃荒者,陆续迁居到苏鲁克牧场内安家落户。这些人以一家一户或者族属为单位,搭建窝棚,“开荒占草”。

  随着境内移民不断增加,垦荒面积越来越大。嘉庆十八年(1813),尚书松筠及盛京将军和宁等人奏请朝廷试垦苏鲁克牧场。清政府派员到牧场勘测,进一步确定了包括哈尔套在内的试垦界,又在距哈尔套20公里的西申金花屯(今彰武县平安乡衙门街)设立了总管衙署。

  苏鲁克牧场人口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哈尔套的村落。垦荒面积越来越大,产粮越来越多,农民需要将余粮出手换钱来购置生产生活用品,需要有一个固定地点交换物品。就地理位置而言,哈尔套北的黑头山虽海拔不高,但四周均为平川,起到了路标作用,周围几十里没有任何一个村落可与其相比。

  在哈尔套还没有成为农副产品集散地之前,苏鲁克牧场在近二百年内逐渐形成了两条大道。一条是北道,由盛京(今沈阳)经彰武台门、横道子(今彰武镇)、大庙(今彰武县大冷镇境内),过北大河(柳河上游)到库伦(今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另一条是南道,由盛京经新民、横道子、西申金花、哈尔套、王家店(今彰武县四堡子乡境内),过北大河至库伦。特别是西申金花设立总管衙署后,过往客商多汇聚于南道。南道日趋兴隆后,居于交通要道之上的哈尔套成为了贩盐、布、粮、皮张以及买卖牲畜等商旅的集中之地,而一些地主、商绅开始在哈尔套开设店铺,经营工商。

  到了同治元年(1862),哈尔套经过50年的发展,呈“十”字形的街市已经建成,街道两侧各种店铺齐全。据《彰武县志》载,当时附近居民每年在哈尔套出售的粮食为一万三千多担,每年销售出的布匹七千多匹,食盐二十万斤,茶叶五千斤以及大量的煤油、煤炭、瓷器、纸张、皮张、农具等等。

  户口商业胜于县城

  到了清末,哈尔套的私人工商业达到鼎盛时期,各种店铺近百家,烧锅、当铺、上下杂货、瓷器铺、租赁行、鼓乐铺、画匠铺、成衣局和手工作坊,可谓五行八作应有尽有。尤其是手工业比较发达,既有铁匠炉、铧炉、木匠铺、皮铺,又有油坊、粉坊、糖坊、豆腐坊以及糕点果酱铺。其中成衣局、画匠铺有数家,还有专门从事厨师和理发的。据彰武县旧县志记载:“设(县)治以前,即有哈镇。彼时该镇户口商业胜于县城,故邮局、电报局、税捐所均在焉,其它如警察分局、男女学校亦无不设备。”

  光绪二十九年(1903)九月,盛京将军针对彰武建县后地面辽阔,为分司地方治安,奏请清政府批准,在哈尔套设立县丞,建立分县衙门。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奉天省长公署为就近催收地价,又在哈尔套设立清丈分局,由新安军后营管带胡广义派队保护,军队驻防哈尔套街北。当时的哈尔套已经成为彰武县西北地区政治和经济的中心。

  民国年间,哈尔套依然是彰武县境内唯一的商业中心。民国六年(1917),一项调查资料记述,当时镇街有资本金2000元以上的店铺有19家,商业仍很繁荣,流通的钱币有奉天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奉票及黑龙江等外省钱币,还有彰武县、黑山县、广宁发行的地方票。哈尔套街的公益钱号、公益当、丰太栈等商号,也发行在本镇内流通的地方票,叫街票。当时,哈尔套已成为库伦通往彰武、新民、沈阳、营口的交通要冲。哈尔套当地输出的物资主要为粮谷。从外地输入的物资多为各商号进货,来自营口、新民较多,来自沈阳、新立屯的次之,也有来自锦州的,多为陶瓷、铁器之类。

  全国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

  新中国建立后,从战乱中走出的哈尔套集市日渐繁荣。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所谓的“社会主义大集”,让哈尔套这个闻名遐尔的集市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哈尔套大集”经过三次移址、改造、扩建,市场设施、功能逐步完善,如今的占地面积扩大到110亩,是阜新地区最大的农村集贸市场,已成为辽西与蒙东地区物资交流的一个重要门户。

  2008年,哈尔套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由此,哈尔套镇开始谋划着利用“哈尔套大集”的品牌,着力把品牌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努力打造有更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商贸名镇。

(刘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