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了白沙丘,白了少年头—— “治沙夫妻”坚守沙海36载

微信图片_20210510074126.jpg

  

  在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马家屯,距离屯子3华里以外有一片千亩樟子松林。

  穿行林间,顿觉空气中弥散着一种樟子松所特有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

  真让人难以相信,36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肆虐的流沙坨子,草木不生。

  沿着林间的一条小路前行,松林深处闪现出几间蓝色屋顶的瓦房,鸡群、鹅群悠然觅食,小院里除了摆放的农具,还有一畦畦鲜嫩的蔬菜。记者的造访首先引起了院门口“虎子”的注意,“汪汪”呼唤着屋内的主人。年近七旬的王振海、李淑云夫妇闻声迎了出来,他们是在这片沙坨子里坚守了36年的“治沙夫妻”。

  1985年之前,王振海、李淑云夫妇原本住在马家屯的屯子里,丈夫王振海曾在镇上的畜牧场上班,妻子在家照顾一儿一女。

  “那年春天,村干部认准了我们俩人品实,又肯干,动员我俩承包1000亩沙地造林。”王振海指着眼前的松树林对记者讲,“这地方是多年的放牧场,周围都是白沙坨子,一棵树都没有,稀稀疏疏地长了一点草。”

  而当时最让夫妻俩犯愁的并不是如何栽树,而是没有资金,“我们俩就去信用社贷款2000元,再和亲朋好友借点,外加一点积蓄。第一年花了2990元,第二年花了3310元,第三年补补树苗没太花钱。”李淑云回忆起当年植树的往事,至今记忆犹新。

  直至今天,老两口一直保存着当年植树用的特殊工具,它见证了那一段艰辛的造林历程,那是一把9公斤的特制铁锹。36年前,每天大清早,夫妻俩就扛着这把铁锹步行3华里去栽树,用这把特制铁锹挖坑,然后插苗、填土,周而复始,一组仨人,一天能栽种300多棵树苗。千亩沙地,夫妻俩动员身边所有的亲戚朋友来帮忙,最多的时候五十多人一起栽树。

  “第一年特别苦,当时吃的不好,还干着苦大力。除了种树,还要给帮忙的一大帮子人做午饭,同时还得照顾孩子,回到家了还得喂牲畜,每天忙活到晚上十点多才能睡觉。”李淑云回忆。半个月后,李淑云这个从15岁就开始下地干农活、自认干活不比男人差的“女汉子”,累得咳出了血。 

  就是凭着这样的干劲,夫妇俩带领四五十人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把1000亩沙地全部栽上了树。

  之后,在夫妇俩的看护下,幼苗逐渐长大,白色的沙地逐渐有了绿色,变成了林地。这时,儿子女儿的学业都到了关键阶段,“我想把孩子培养好,一定要让他们把书念好。”

  1991年,为了两个孩子上学,夫妻俩不得已搬到镇上,将林地交由王振海的父亲看管。那些年,老人家天天骑马在林子边上转,马都跑老了,一次马失前蹄把老人的锁骨都摔断了。

  后来,王振海干脆在林地里造了一间地窨子,白天晚上一个人吃住在这里看护林地。所谓地窨子,也就是在地面挖个坑,上面用几根木棍和一些茅草盖上,旁边留个口当作门,每天晚上钻进去睡觉,这样的土房能抵挡一些风寒。

  “那个时候没水没电,这附近有个水泡子,我在旁边挖个坑,喝从沙子里渗过来的水。冬天特殊地冷,夏天特别闷热,唯一的伙伴就是收音机,不知听坏了多少台半导体收音机。”王振海笑着说,不知道怎么熬过来的,反正是坚持住了。昔日的松树苗一天天长高长壮,从前的流沙坨子不见了,林子锁住了沙丘,累没白挨,功夫也没白下。

  直到2001年,夫妻俩终于在原来的地窨子附近盖起了三间瓦房,一家人算是“团圆”了,后来又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通了电,打了深井。

  能干、肯干、认干。这是儿子王继岩对父母的评价。看着父母为了守护松林如此辛苦,大学毕业后的王继岩内心十分纠结。

  “我毕业时特别想出去闯闯,但又心疼父母。”最终,王继岩选择了亲情,回到了父母身边,扛起了看护林子的重任。刚回来的几年,王继岩先是种地,后来又养牛,这期间还要看林子。

  “我就像我爸一样,每天上午、下午都绕着林子走一圈,一圈大概要走两个多小时,主要防止有人带火上山,要是着火,这一片林子就毁了。”王继岩告诉记者,30多年来,他家的林地没有着过一次火。

  几年前开始,利用林间的100多亩洼地、空地,王继岩和父母选择栽植经济林——大果沙棘。这大果沙棘可谓浑身是宝——果实可入药,也可制成果汁,叶可制茶。王继岩带记者参观了松林间大片的沙棘苗以及成树沙棘,还向记者展示了以沙棘树叶制茶的先进设备。

  “今秋,我们就可以品尝到彰武大果沙棘茶的味道了!”王继岩兴奋地告诉记者。而对于这千亩林地的未来,他有着更长远的想法,“我想发展生态旅游,利用山林开发一些娱乐项目,这样可以形成连锁效应。”

  看着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王继岩想的不再是往外走,而是扎根家乡谋发展。

  “一个家族传承下去都有一种精神,我要把父母身上的这份责任,还有他们这种执着坚守的精神传下去,让子孙后代继承这种精神,生活也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林海,王继岩坚定地说。

(刘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