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高考仅剩几十天的时间里,如何及时地调整考生的心态,让他们不受新高考改革影响,平稳地完成备考。我们很荣幸能邀请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专委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督导师、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儿童青少年发展指导研究中心主任、应用心理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带头人、心理学硕士一级学科带头人、心理学教授张野博士,相信通过张博士的辅导,您一定会化解所有紧张焦虑的情绪,以轻松的心态,十足的信心迎战高考。
主持人:张教授,考前情绪低落,易怒,暴躁怎么办?
张野:部分考生情绪不稳定,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一是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对自身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也逐渐成熟。任何自我意识相对成熟的人面临重大的人生发展十字路口,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二是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上成熟,但是心理发展依旧相对滞后的阶段。在重大事件面前,自控能力较弱,加之有的考生考试成绩不稳定,或者家长不理解孩子,会出现这种现象。
主持人:就出现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做呢?
张野:一是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和活泼的生活环境。二是教师和家长,尤其是家长要充分理解孩子的辛苦,学会换位思考。高中教师由于多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学学习,加上常年的工作经验,往往做的比较好。广大家长一定要意识到该阶段作为家长的重要作用的意义,这是家长必须要意识到的首要问题。今天的高考不同于10年前、20年前,社会竞争的烈度不断加强,无形中也提升了高考竞争的强度,家长处于各种原因,对孩子的期望也有很大提升。家长一定要创造轻松的家庭生活氛围,多给孩子聊一聊学习之外的轻松话题,比如备备课,讲讲孩子感兴趣的明星轶事等,绝对不能三句话不离学习。三是考生家长要充分接纳孩子的一切,当然也包括学习。无条件接纳,不纠结谁对谁错,是处理好各种家庭内问题、并寻求改变的第一步。我们应该意识到,“发脾气”往往是一个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在潜意识里寻求理解和帮助的外在表达。作为有生活经验的父母,一定要学会接纳一个当下正在发脾气的孩子。同时将目光放长远,坚决不能以高考成绩来确定孩子的终身。
主持人:考前无法集中注意力去看书复习怎么办?
张野: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越临近考试,一些考生越看不进去书。这一方面是长期大强度学习导致的学业疲惫或者学习无力感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这类考生心事重重,考虑学习后果多于学习本身。
主持人:就出现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做呢?
张野:1. 家长和考生一起强化认识:不要过多地考虑高考的后果,重在享受这个难得的过程。比如说我们爬长白山,是要看天池,但是很多时候看不到,那么爬山就不重要的吗?况且目前辽宁省的毛入学率还是很高的,总会有书可读。没有考上最心仪的大学,未来还可以考研究生。2. 复习的时候,如果有的时候实在无法集中注意力,那就不妨放松一下,跑跑步,聊聊天,转移一下注意力。
主持人:临考前失眠怎么办?
张野:重大考试失眠,多是由考前焦虑所致。焦虑是一种复杂情绪,由多种情绪构成。重大事件面前,焦虑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应激现象。适度的焦虑并不是坏事,反而会提高工作效率,集中注意力。很多考生考试前夜都会失眠,但是并不影响第二天的发挥。失眠的真正危害正是在于失眠者自己过度夸大了失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所以,不必焦虑,而应抱着能睡多久就睡多久的轻松心态,反而能够轻松入睡。
主持人:对自己没有信心怎么办?
张野:心理学研究发现,成功会提升自信,或者说自信来自于同类事件的不断成功,来自于对未来的确定感。对于结果不确定的大量事件,其中又有多少是我们完全有信心的呢?高考信心不足更多是心理上的外显表达,自己感觉没有复习好,总是担心考不上理想的大学。相同水平的高校目标,对于不同成绩段的考生而言,自信的程度肯定也是不同的。
主持人:就出现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做呢?
张野:1 .摆正心态:今年辽宁的高考是第一年改革,就是按专业报考,考生只要做好论证,认准自己喜欢的、值得为之奋斗的职业,将来还是会有所成就的。平行志愿报考,考不上“985”,还有“211”,考不上双一流,还有综合实力稍微弱一点的同类专业。总会有适合自己的地方。2. 另外,无论是考生自己,还是学校,在最后阶段都不宜再作难题、怪题,而是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复习,该得分的不丢分。唯有多体验阶段性成功,才能获得信心。3. 考生要根据学习状况,摆正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坚信“我能行”,这样就有利于树立起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