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关工委“五老”宣讲员吕淑芬讲党史故事 从遵义会议到陕北会师的长征故事

  

微信图片_20210609075511.jpg

微信图片_20210615163719.jpg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到来之际,我给大家讲一讲从遵义会议到陕北会师的长征故事。

  1934年到1936年,我们党领导红军创造了令世界为之赞叹的长征奇迹。面对国民党来势汹汹的第五次大“围剿”,共产国际派来的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不懂军事,就把红军指挥大权交给共产国际代表德国人李德,李德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又拒不听毛泽东等人的正确意见,放弃前四次反“围剿”行之有效的游击战方针,采取军事冒险主义方针,直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损失惨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不得不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启了震撼中外、惊天地泣鬼神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期间经过11个省,翻越了20多座大山,渡过了30多条河流,走过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而且始终是在敌军围追堵截中艰难前行,平均每3天就发生一次战斗,每走300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正像毛主席总结的那样“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长征,是中国也是世界人类的伟大史诗,这部史诗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织成的一支鲜艳夺目的红飘带挂在这个星球上,给人类、给后世留下了永远的纪念。

  下面三个小故事,就浓缩了长征途中最重要的时刻。

  一、挽救革命的遵义会议故事

  长征开始后,蒋介石调集十万大军对中央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在湘江一带以优势兵力对中央红军进行夹击,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两岸。湘江战役是长征开始以来最壮烈的一次战役,中央红军与敌军苦战了7天7夜,终于撕开了敌人重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红军人数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党中央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造成的恶果,使中国革命的形势又一次跌入低谷。

  1935年1月7日,红军渡过乌江,占领遵义城。这也是红军长征以来经过的第一座较大的城市。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重点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经验教训,研究中国革命向何处的问题。会议尖锐地批评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退却逃跑的错误。经过激烈争辩,多数人同意张闻天、毛泽东等人的报告和意见,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并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及时纠正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错误的军事思想和路线,恢复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核心作用,从而确保了中国革命从此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遵义会议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到达四川会理,大渡河就在眼前。提起大渡河,人们自然会想到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1863年率部入川,抵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河水暴涨,太平军难以渡河,陷入重围,最后全军覆灭。70多年后,中央红军又兵临大渡河,蒋介石狂妄叫嚣,要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通往大渡河有两条路,一条是大路,一条是小路。蒋介石判断红军必走大路,一是因为小路崎岖难行,二是因为当时彝族地区不让汉人通过,三是因为历史上石达开曾兵败安顺场。于是,蒋介石在大路上派重兵布防。

  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了解情况后,建议选择走小路,边走边宣传党的民族政策,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随后先遣队拿下了安顺场。次日拂晓,强渡任务交给了红一团第一营第二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在岸上火力支援的配合下,突击队迎着惊涛骇浪和枪林弹雨,向对岸驶去,一举夺取了对岸渡口。5月26日,大部队来到安顺场。从安顺场到泸定桥有160公里的路程,为了防止敌人破坏大桥,红军必须尽快到达。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只给了两天半的时间,这就意味着以每天50多公里的速度急行军。战士们不顾疲劳,加速前进,终于在敌增援部队到达之前赶到了那里。可是敌人已经撤去了桥面上的木板,只有13根碗口粗的铁索在空中悬荡。下午4时,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打响了。红四团数十名司号员吹响了冲锋号,所有武器一起向对岸开火,22名精心挑选的勇士手持冲锋枪或手枪,背插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跟着他们后面的战士们,每人带着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敌人为红军的英勇所震慑,眼看已经无法阻挡,就把撤下的桥板和稻草点着了,企图用大火阻挡红军。但是勇士们没有退缩,迎着火焰勇敢地冲了过去,乘胜占领了泸定城。接着中央红军主力陆续由泸定桥渡过大渡河,蒋介石企图使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幻想彻底破灭了。

  三、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

  长征苦,最苦是过雪山草地。几乎每一位经历过长征人都用一个“苦”字来形容这一艰难历程。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突破敌人防线,进军到夹金山脚下。这是红军长征中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海拔4500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素有“神山”之称。当地有这样的歌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可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这里气候瞬息万变,时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时而电闪雷鸣、冰雹雨雪一齐倾下。中央红军一路从南方而来,大多数战士只穿着单衣单裤,要翻越这座“神山”,困难可想而知。开始战士们还手拉手,艰难地向上迈进,饿了就啃点干粮,渴了就抓把雪放进嘴里。可越往上爬,空气越稀薄,战士们每挪动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走累了也不敢坐下来休息,因为一坐下来就可能再也站不起来了。有时一阵狂风过后,还会有鸡蛋大的冰雹铺天盖地砸向他们,有的人和牲口一步没站稳,就掉进了冰河,瞬间没了踪影。为了不掉队,战士们互相搀扶着。老革命家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朱德当时都已年过半百,可他们也像年轻人一样,拄着一根木棍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皑皑白雪中艰难前行。朱德总司令有一匹马,但让给了伤病员,自己背着粮食和战士们一起爬山。难以想象的困难之中,造就了广大红军指战员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和众多可歌可泣的故事。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翻越夹金山,到达达维镇,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两军会师后,召开首次会议决定,红军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然而,国民党“剿匪”军第三路第二纵队司令官胡宗南已把近30个团的兵力部署在松潘一线,挡住了红军北上的通道,红军只能走松潘草地以实现北上战略。

  松潘草地南北绵长300多公里,是一片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湿地。这里杂草丛生,水流交错,形成软绵湿滑的泥地,一不小心踩下去,就有可能被沼泽吞噬。中央红军自长征以来,遇到无数艰难险阻,但就自然环境之恶劣而言,以松藩草地为最。

  1935年8月27日,红军开始向草地进发。8月本是草地最暖的季节,白天最高气温可达30度,可是一到夜晚温度就会降到0度左右。进入草地的第二天部队就开始出现伤亡,有的战士因体力耗尽倒下去就再也没能起来,有的战士在寒冷的夜晚宿营中死去,有的战士被沼泽吞没……草地的情景使人触目惊心。积水泛滥,忽而漫天大雪,忽而冰雹骤下,战士们饱受风雨、泥泞、寒冰的折磨和饥饿的煎熬。当时食物极度缺乏,红军就靠吃野菜、草根、树皮充饥。没有能吃的野菜,就将身上的皮带、皮鞋、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还有马鞍子,煮着吃,使同志们的身体明显的衰弱下去。许多同志在战场上没能倒下,却在草地里默默地牺牲了,红军在过草地时付出了太多的生命代价。有一首歌《过雪山草地》就是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困苦,以钢铁般的意志和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完成中外军事史上一大奇迹的真实写照。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分别于甘肃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三大主力全部完成了长征,会师陕北标志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用悲壮而伟大的胜利展示了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是一支有信仰、能创造奇迹的队伍。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忘我牺牲精神;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为主要内涵的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前行。

  青少年朋友们,听完长征的故事,相信你们一定会被红军的精神和创造的奇迹所感动。希望你们一定向红军学习,从小立志学好本领,长大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新中国建设的更加美好。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