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牛羊群的扩大,急需增添管理人员。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选蒙古内殷实有用之人补牧长20人、牧丁20人,共牧养牛20群1200头、羊20群10000只。左、右翼分设正翼长、副翼长、领催各1名,副领催各4名,分管牛羊,牧长、牧副每翼各20名,归正、副总管管辖,进一步明确了牧场管理职责和牧群畜养数量。
在康熙以前,牧场的牧长、牧副、牧丁均从蒙古族人及其子弟中选用或补用,他们长期从事游牧,有着丰富的牧放经验,有利于畜群的繁衍孳生。而到乾隆时,因养息牧场补授的牧长、牧丁为满洲人,不通晓蒙古语言,不了解蒙古族人性情,不熟悉游牧利弊,给牧场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为此,乾隆决定从蒙古族后备官员里选拔人才到养息牧场任职,牧长、牧副、牧丁也基本上由谙习游牧的蒙古族人担任。
乾隆四年(1739年),牧场设四品总管1名、五品副总管2名,从京城蒙古八旗应升官员内选拔,均提升一级到牧场任职,3年任满回旗,仍按照牧场职位享用俸禄。左右翼长为八品虚衔。
乾隆十五年(1750年)开始裁撤牧场马群。乾隆十七年(1752年),因马场牧群减少,以时任六品翼长的富勒赫改任副总管,马场官员的官衔相应降低,并且不再设翼长职位。乾隆十九年(1754年)以后,牧场不再设四品总管,而由六品翼长担任最高官员,牧场补用牧长20名,每人辖2群,归翼长管理。为使牧群得到细心照看,责任直接落实到牧长、翼长身上。养息牧场隶属关系的调整和牧场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为牧场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养息牧场有哪些管理制度呢?
养息牧场是以苏鲁克形式将牛羊拨给牧民放牧的,朝廷按规定年限和定额、提成比例提取孳生繁殖的牲畜及畜产品,并按比例留给牧民一部分,老弱病残牲畜也留给牧民。牧场牲畜的数量均在盛京礼部登记造册,牛羊病死或遇自然灾害,都要上报礼部以备稽查。
陈苏鲁克牧群定额牛2000头,规定每6年平群1次,6年内倒毙的牛除以孳生牛补足定额外,每5头牛要提取孳生牛2头,即每6年间,朝廷要从牧群提取800头牛。这800头牛,除去按指定数上交拉运陵寝祭祀物品、祭祀所需的特种牛和耕种官地所需的犍牛,其余的牛均以质论价卖给牧民,成为牧民的私有财产。
陈苏鲁克牧群定额羊1万只,规定每3年平群1次。3年内倒毙的羊除以孳生羊补足定额外,每3只羊提取孳生羊1只,即每3年间,朝廷要从牧群提取孳生羊3333只。提取的这些羊,一部分作为每年朝鲜使节由京返国在盛京备宴所需和祭祀所需的特种羊,还要选一些3年的成公羊留用,其余的也是以质论价卖给牧民。
清廷对牧场管理人员实施奖惩制度,把牲畜的孳生额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受奖者得钱物,受罚者挨鞭打。官员的提拔使用,也要考量其在牧场工作的政绩。
康熙元年(1662年)规定,养息牧牛羊群,每牛群给牛百头,均齐时,多1头者赏银五钱,少1头者责3鞭;每羊群给羊百只,均齐时,于孳生百只外多10只者赏银五钱,少10只者责10鞭。对翼长的惩罚是,所管牧长全得赏者,赏翼长马1匹,得赏多者,赏翼长貉裘1领;牧长得赏少者,翼长责50鞭;牧长全不赏者,翼长责80鞭,并革退翼长。
为使牧场官员及管理人员获奖增多,清政府根据牛羊群均齐时孳生的数量,调整奖惩办法。为防止冒领,又提出依据牧场牛羊群缺少额与孳生额之比,决定给赏。康熙十二年(1673年)规定,养息牧牛羊群,3年例应均齐。牛每3头孳生1头,多1头者,赏布1匹,少1头者,责2鞭;羊每3只孳生2只,多2只者,赏布1匹,少1只者,责1鞭。赏布不超过60匹,责不过百鞭。
雍正继位后,注重管理养息牧场骟马群,实行九级奖惩制度。雍正七年(1729年)规定,养息牧管骟马群官员,如1年百匹马内不至倒毙者,加1级;倒毙1-4匹者,记录2次(作为升职依据);5-8匹者,记录1次;9-12匹者,对该官员不升不降,不奖不罚;13-20匹者,罚俸1年;21-30匹者,罚俸2年;31-40匹者,罚俸3年;41-50匹者,降一级留任;如有倒毙数目再多者,照倒毙数目计算降级。
乾隆时期,对养息牧场实行更为完备的牛羊倒毙抵补之法、额外孳生牛羊处理之策及管理人员的奖罚之责。乾隆十五年(1750年)规定,牛羊倒毙数量根据大、小牛羊皮的张数进行抵补,总管等官员在3年任期内,于应得孳生额外多得孳生,交吏部进行奖励或晋级。缺额的勒令在任一年赔补,赔补不完者,也交吏部进行处罚。定额外多孳生的牛羊,依时价变卖,所得银两交盛京户部。
乾隆十九年(1754年),对牧场官员及管理人员采取经济制裁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办法,轻者扣掉月薪饷,重者治罪免官。规定牧长月薪银1两、翼长2两。如果牛羊孳生达不到数,就以月薪抵扣,仍达不到则严加治罪,总管、副总管一概裁汰。
养息牧场牧政人员奖惩办法的实施,调动了牧场官员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奖勤罚懒,使牧场管理制度日臻完备。
养息牧场有哪些作用呢?
一是满足了清政府(盛京)对祭品、军马的需求。为盛京三陵祭祀提供祭品。为盛京三陵祭祀提供祭品,是养息牧场的主要生产任务。清入关后,极其重视盛京三陵的祭祀,明确规定每年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年终为三陵四大祭祀活动,并设置祭祀官员专门负责。后又将福陵、昭陵的先辈忌辰设为大祭,每月朔望要祭祀,每遇大的庆典也要遣官祭告。频繁的祭祀活动,必然导致祭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三陵祭品中,既有各种米豆,又有各种瓜菜,尤其重要的祭品是特种牛羊。为保证三陵及都城隍庙祭祀所需的特种牛羊,特在盛京设立黑牛馆和乳牛馆,额定养黑牛70头、羊350只;乳牛馆额定养乳牛100头、牛犊100头。这些特种牛羊均由养息牧场交送。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黑牛馆和乳牛馆裁撤,养息牧场牛羊供给才结束。
为盛京上三旗提供马匹。养息牧场马群的设立,及时补充了盛京上三旗所缺之马(满洲八旗分上三旗和下五旗,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正红、镶红、镶白、正蓝、镶蓝为下五旗)。盛京上三旗之马为听差马,共3群,每群50匹。马匹病死或老疾残废不堪应差所造成的缺额之马,由养息牧场拨补。康乾时期多次从养息牧场批拨马匹,补给盛京上三旗。马群归并到大凌河牧场后,盛京上三旗所缺之马由大凌河牧场拨补。
此外,筹备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盛京东巡,各驿站所增添的马匹也从养息牧场调配。
二是为清政府提供贡品和银两。乾隆以后,牧场不仅供应三陵祭品,还供应宫廷王公所需的乳酪、乳饼等牧副产品,并供应武备院所需皮革以及驻察哈尔部军士的犒劳品,供应量不断增加。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规定,养息牧场的牛群每年要向尚膳房交送"乳酥(黄油)三百七十斤二两,大乳饼一百六十四斤八两,小乳饼六斤,乳酒一百六十斤。"
在招垦时期,清政府共在养息牧场收取白银242万两。设县以后,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又在彰武县收取库平地价银17万两,总计在彰武地区收取地价银41万两。
三是合理放牧使养息牧场植被得到恢复。养息牧场采取庄头代养与放养相结合之法使草场繁茂。养息牧场畜群在每年农历四月左右牧草返青后,由牧长、牧副、牧丁赶往草场,随群牧放。从四月到十月正是草场牧草繁茂的时节,牛羊马可以啃食到各种青草,不但有助于成年牛、羊、马膘分的增加,而且有助于牛犊、羊羔、马驹的成长,畜群所啃的草所饮的水均取之于自然,其排泄物又还给了自然,在畜群--牧草、饮用水--排泄物--草场之间形成了自然循环。畜群在十月后交庄头喂养(养息牧场内有3个国营农场--粮庄,其负责人为庄头),喂食黑豆和专用干牧草。这样,不仅使畜群在这个季节能保证喂养,保住膘分,利于繁育,避免倒毙,而且使牧草免于牛、羊、马的踏踩和刨食,对牧草来年返青和防止沙化极为有利。养息牧场牛羊马的牧养方法,对今天畜牧业的养殖和草场保护,仍有可借鉴之处。
养息牧场蓬勃发展,林茂草丰,乾隆皇帝还在那儿打过猎。那是乾隆十九年七月二十日(1754年9月6日)的事。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十九年七月"二十日丁酉(即二十日)上行围……是日驻跸养息牧河东大营。戊戌(二十一日)上行围……是日驻跸彰武台(指彰武台河,即今二道河)东大营,翌日如之。"乾隆还作《养息牧阅马诗》,诗云:垌(dòng田地)场亘(gèn延续不断)沈野,刍(喂牲畜的草)牧接辽濆(fén水边;岸边)。养息良驹盛,调闲众圉分(圉yǔ会意字,指"四面围住" 引申义:养马场人)。三千突騋牝(读音为lái pìn,泛指马),五色耀卿云。骤如波铺地,看似锦叠文。
来源:《彰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