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福(1928-2012),中共党员,1948年12月参加工作,历任县政府农业科技术员、农业科长,政协彰武县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副主席,政协辽宁省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委员(高级农艺师),1994年离休,离休后他伋然坚持服务“三农”为全县农民引进项目11个,曾获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1957年6月20日,在北京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和煦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彰武大地。在广袤的原野上,在农家火热的炕头上,在农民耕作播种的垄台上,常常看到一位精神矍铄、高大清瘦的身上披着一件风衣的老人,风趣地和农民们谈论着。稀疏的头发从他帽沿下露出丝丝银花。
他就是现在被农民们亲切称为“科技财神”,年事已打77岁高龄的原彰武政协副主席、高级农艺师刘承福。
“我是农民的儿子,彰武的土地养育了我,为家乡的广大农民服务是我最大的追求。”他带着这个最大理想在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上一干就是40年。
1948年学农出身的刘承福在彰武县政府刚刚成立的农业科任科员、技术员,那时,他才刚刚21岁。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毛主席号召三个抓紧,党中央动员恢复农业,发展粮食、棉花生产支援前线。为此他被县政府选送到了东北农业部麻棉科技培训班,学习植棉技术。从此,他和棉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搞好全县的棉花生产,1950年春他背着行李来到现在的大四家子乡夕明村蹲点搞实验,引种和推广棉花新品种,推行棉花密植、合理整枝、增施化肥等新技术。一块块棉田里,他给农民示范劳作,手把手地传授农民们技术,吃住在农民家里。在三年的时间里,全县的棉花由2727亩发展到15万亩。1963年籽棉产量也由建国初期时的四五十斤上升到200多斤。广大农民送给他一个外号:棉花刘。
刘承福常说,农业是我的根,科学技术是我的命,我要让科技的花朵盛开在农业上。在他任县农业指导站、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期间,他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群众科技活动。
1984年他被评为全国农村科技推广工作先进工作者,并晋升为高级农艺师。
“我干了一辈子的农业,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和农民心连着心。都说六十六不死也掉块肉,我要把这块肉掉到烟叶上。”
1989年花甲之年的刘承福在农业战线上退了下来,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农业技术推广岗位。“爸,这下你可该歇着了”。听说父亲离休了,儿女们高兴起来。“没事,到各家串一串,走一走,这可比你往乡下跑,弄一身泥巴强”。是啊,在农村,他干了大半辈子,离休也该享清福了。可刘承福的根在农村、在农民、在农业,他的心还牢牢地拴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沿阵地。一天不下乡,他心里空得唠的,二天不见田野,心里就憋得慌。田野里农民又看到了昔日的那个高大的身影,农民家里的火炕上又传出了他的鼾声。他围绕“三农”问题、围绕结构调整问题撰写的大量调查报告,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4年正月初六,刘承福在家里和祖孙三代人一起过66岁寿辰。一个电话打到了他的家:县里将发展烤烟,要用三年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示范推广工作,达到国家的标准要求,请你老出山。打电话的是一位县领导。
烤烟,在彰武县从未有过栽培的历史,对于刘承福来说,只是听说过、在书本上看过。“我恐怕干不了,会误了这项事业”,他犹豫地说。“我们认为非你莫属”。正是这样的一句话,刘承福担起了烤烟这个千斤重担。
当天下午,他就直奔省烟草公司拿回了相关的材料。夜深了,躺在床上他辗转反侧,烤烟被誉为是农业的黄金产业,农民需要它;但自己毕竟66了,岁数不饶人......。可那一双双渴求富裕的眼睛让刘承福又一次坚定了信念。儿女们听说父亲又上岗了,都来劝他:“这烤烟,投入大,风险高,技术环节复杂,万一有个疏漏,老百姓还不得和你急;这么大岁数了,还扑蹬啥”。“咱们也不缺那俩钱,何苦呢?”老伴也来劝他。“我的事,不用你们管”。老头子来了倔劲。
打铁先从修炉做起。刘承福这一贯的作法再一次在烤烟上得到了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