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进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继承优秀传统,本版展示15个文明家族的故事,引导文明新风,传承家庭美德,分享正能量。
刘宝国家庭(华泰金都小区) 县公安局监管大队民警刘宝国同志的一家,夫妻相敬相爱,遵纪守法,平等互助,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共同进步,取得了家庭、事业的双丰收。刘宝国同志与妻子袁桂玲于1991年组建家庭,至今已有29个年头。刘宝国同志是一名蓝衣卫士,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监所连续封闭21日,作为副所长不断求索监所防疫的新思路,始终维护监所的公平与正义,在危机面前,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刘宝国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承袭了彰武监管26年平安无事故的红色基因和彰武公安基层指挥员担当有为的干劲和韧劲。妻子袁桂玲是一名白衣天使,她负责彰武县人民医院的护理工作和妇女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带领护士们参加比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她是同事们眼中的老大姐,也是女同胞的娘家人。女儿刘婷婷也是一名白衣天使。从上学以来一直是班长,多次任学生会主席,主持多台学校的联欢晚会,说她是个小才女一点也不夸张。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多次取得学校、省、全国的技术操作比赛奖项。他们一家脚踏实地、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他们一家互敬互爱、温馨和睦,乐于助人,廉洁自律,深受邻里好评。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讲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滕伟家庭(阿尔乡镇场直社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社会责任感。疫情防控期间,作为阿尔乡镇商会会长的滕伟,号召全镇6家硅砂企业捐款3万元用于抗疫物资的购买;正月十五元宵节,他再次组织商会为阿尔乡镇各村、社区、派出所、卫生院、测温卡点赠送汤圆、八宝粥、方便面、纯净水、消杀用品物资等共计300余箱。2020年5月27日,滕伟向县妇联捐赠扶贫资金1万元,用于《暖心包》扶贫物资采购。2018和2019年,共计向彰武县平安镇政府捐赠1万元用于贫困户帮扶。心系百姓,扶贫帮困,爱心不断传递。滕伟家庭连续三年为阿尔乡镇场直社区的困难群众送去米、面、油。阿尔乡村村民李国军、刘宪伟、李祥等20余户都接受过他家的帮助,多年来他向贫困户、残疾户、低保户、老弱病残户送出去的物资折合人民币高达5万余元。一家人助人为乐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2010年,滕伟在阿尔乡镇集市上奋不顾身的救下了一名被车撞伤的孩子,第一时间将孩子送到了彰武县铁路医院,使孩子在最佳救治时间内得到了治疗。热心公益,促进和谐,传递社会正能量。滕伟一家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植树、种草、清理卫生,他与家人一起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共10余次。疫情防控期间,滕伟作为一名老党员,得知社区招募疫情防控志愿者后,主动请战,还发动同是党员的妻子和预备党员的女儿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举家出动,守护一方平安。
刘雪冰家庭(两家子镇倒廷村二组) 刘雪冰拥有一个平凡却很幸福的家庭,家中四口人,全家都热爱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崇尚文明、相敬相爱,同时夫妻二人更是相敬如宾、相互提携、孝敬老人、睦邻友好、热心助人,赢得了村里人的广泛好评和赞美,家里老人安享幸福晚年生活,儿子勤奋好学,家中更是干净整洁,一家人温馨和谐、其乐融融。夫妻二人都能挑起家中的重担,任劳任怨,吃苦肯干,共同经营30多亩大棚,种植经验丰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他们夫妇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没有忘记村里的父老乡亲,鼓励有能力的青年种植大棚,他们分享经验,传授技术,通过他们夫妇二人的帮助,倒廷村有20多户村民建起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大棚,迈向致富小康路。生活中,刘雪冰也十分懂得知足常乐,他觉得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而他也是这样做的,善待自己的家人,懂得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他也因此收获了幸福和温暖。刘雪冰的妻子姚莉莉,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投身于“三个文明”建设,不仅使自己在政治觉悟上具有比较强的敏锐性,同时也注重对儿子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儿子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贾广福家庭(前福兴地镇福兴地村前福屯) 贾广福的家庭是四世同堂,上有86岁的老父亲,下有刚刚上学的孙女。52岁的贾广福是一名老党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里曾荣获“三等功”。他在一次车祸中,导致右腿残疾,走路多有不便。在疫情防控期间,贾广福找到村书记主动请战,要求加入到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就像当年当兵时接到战斗任务一样,义无反顾地冲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村上考虑到他腿脚不便,就没有给他排执勤时间,但是每个道路卡点上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哪个卡点的志愿者家里有事儿,他都主动前去顶岗。但凡闲下来,就骑着三轮车在村屯内巡逻,到封闭的道路卡点上看有没有可疑的车辆和人员。平时他看见路边垃圾就主动停下来清扫,看见有需要帮忙的就过去搭把手。憨厚的笑声是他的标签,朴实的双手是他的符号。贾广福的妻子包凤丽,今年54岁,在贾广福当志愿者期间,她主动担起照看老人、照顾家里的重担。考虑到老人的牙口不好,一日三餐都单独为老人准备,每天晚上都会陪老人聊天,排解老人的孤独寂寞。妻子不仅要照顾老人,还要精心饲养家里的50多只羊,整个家都是她操持着。贾广福的父亲贾宝祥,今年86岁,是一名退伍军人。老人家平日里总是教导儿孙:“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记住我们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托共产党的福,社会主义的福,要把今后的日子越过越好才对。”老人家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这一大家子人。贾广福的儿子贾铁峰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在疫情防控期间主动要求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而且还为村上捐款500元。媳妇张彩霞,每到饭时都去叫爷爷,把他扶到凳子上全家一起吃饭,其乐融融。有一次老人家的助听器坏了,孙子和孙媳妇在沈阳打工听说后立即买了新的并马上送了回来,孙媳妇还反复教爷爷怎么使用。
张丽红家庭(金悦华庭小区) 张丽红,是彰武县第二初级中学一名普通教师,我们是普通而平凡的五口之家,儿子在大学读研,两位母亲都已年近八十岁。我们夫妻都是一名普通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在多年的教育事业上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好评。爱党爱国、遵纪守法。正家风全家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从小教育孩子爱党爱国、遵纪守法,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儿子在高中读书阶段就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复旦大学,现读研即将毕业。我们家庭有着相同的生活信念,那就是爱国守法,并对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积极热心公益事业,帮扶贫困学生,对有困难的人都会给予帮助。相互尊重,相敬如宾、相互理解,细微体贴是家庭矛盾的融化剂。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孝父母。夫妻共同承担家庭的重担,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孝敬双方母亲。两位老人一个80岁,一个76岁,身体都不好,都患有白内障,平时生活需要细心照顾。除了工作,大多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老人身上。儿子也在我们的耳濡目染下,对父母长辈非常孝顺。全家人和睦相处、孝敬老人,经常受到邻里的称赞。邻里互助,注重家庭成员整体素质培养。在日常生中热心、善良,在小区邻里间赢得大家好评。为共建和谐小区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张雪凤家庭(大冷镇曹家村姜花屯) 张雪凤在大冷镇曹家村姜花屯的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2009年72岁的婆婆得了脑血栓,送到医院后,经过及时治疗和他们的精心照顾,很快得到了康复。但由于年迈,2010年又旧病复发,治疗也没有完全治愈,至今卧床不能自理。张雪凤没有厌倦,她除一日三餐喂好之外,每天还要为其翻动身体数次,并在被褥下放置气垫,这样既解决了老人身体怕热,又增加了长期卧床的“舒适度”,按时帮助老人大小便。张雪凤自己省吃俭用,可是对两位老人是却是格外的大方,舍得花销的,每逢年节,她都会要给老人们置办一些新衣服和一些礼品。张雪凤和丈夫一起精心经营他们承包的土地。还养了15头牛,每天还要精心饲养。闲暇时间还要辅导两个孩子学习功课。丈夫经常外出收购鸡鸭鹅,有时不能和她一起劳动,她便成了家里10多亩地的主要劳动力,吃苦耐劳无怨无悔。他们一家人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的相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是邻居朋友开口需要帮助,他们都不会推辞,尽量的给予与帮助,多年来,邻里关系和谐融洽,结下了远近闻名的好人缘。
张余家庭(双庙镇二台子村六家子组) 爱国守法,踏实奋斗,投身志愿服务。张余同志作为一名普通农民,坚持勤奋学习、创业致富、任劳任怨,踏实肯干,主营木材生意,种植地瓜30亩,家庭生活富裕。同时,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扩大农业种植规模,计划明年种植芝豇20亩。张余是村里家喻户晓的“致富带头人”。张余一家人热心于志愿服务,积极参加镇村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尤其在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发挥出突出作用。疫情防控期间,主动申请站岗执勤,累计服务200小时,免费出车30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价值1000元。张余一家用实际行动诠释出了新时代新农民的志愿服务精神。尊老爱幼、家庭和睦,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相濡以沫人生路,张余夫妻结婚自以来相敬如宾,孝敬公婆,善待父母,在家中能抢挑重担,任劳任怨。重视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他们家中表现得更细致入微。张余夫妻长期赡养瘫痪父亲,父亲生前瘫痪在床六年,从每日三餐到室内卫生,从买药看医到日常护理,妻子照顾细致入微,从无任何怨言,是村民眼中的“模范儿媳”。勤俭持家,注重搞好邻里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物质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崇尚节约,反对浪费。在他们的影响下,全家衣着朴素大方,生活精打细算,用之有度。但对外,他们全家十分善良热心,极具同情心,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经常帮忙邻居解决家庭中困难。节假日主动走访邻里,街坊邻居关系融洽。
宋晓梅家庭(东六镇本街) 宋晓梅是东六镇鸿运来农家院老板。她是一个美丽的、平凡的、充满正能量的东六人。疫情发生后,宋晓梅在启动一级响应之前就主动自己把饭店关了,并且退了初六和初八的订桌。东六设路卡以来,她每天都一如既往为卡点一线的工作人员送去热乎乎、香喷喷的午餐,连续20多天从未间断。当她得知阜新和彰武支援武汉的医生护士们思念家乡的“味道”,连夜赶制出熏鹅10只、茶叶鹅蛋1箱、自家腌制的咸菜1箱及红太阳的火锅蘸料儿,3天就运抵武汉。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