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推进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继承优秀传统,本版展示15个文明家族的故事,引导文明新风,传承家庭美德,分享正能量。
赵鸿飞家庭(双庙镇二台子村壕外组)
赵鸿飞有一个崇尚文明、用心进取、相敬相爱的家庭。夫妻敬业爱岗事业有成,女儿热情文明健康上进,老人安享幸福晚年生活,赢得了周围人们的赞美。
孝敬父母,感恩老人。2019年,赵鸿飞的母亲因病住院长达半年,从此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靠别人辅助。住院期间照顾母亲的重任就落到这对年轻夫妻身上,做饭,一口一口地喂给婆婆吃,每一天无数次帮她换尿布、洗裤子、洗被子,从无怨言。只要等到闲下来的时候,就为母亲按摩,擦身洗脚剪指甲,持续皮肤干净以防止褥疮发生。天晴的时候,经常抱母亲出病房晒太阳,她还经常和婆婆聊天,在精神生活上给老人家临终前的体贴和安慰。
夫妻和睦,教育有方。赵鸿飞夫妇互相尊重,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照顾,相互关心,体谅对方,好事多谦让,困难共分担,大事多磋商。她们夫妻平时相敬如宾,在家中能抢挑重担,任劳任怨。在教育孩子方面,夫妻两人齐心协力,为了培养孩子成才,他们重视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教育,教育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
遵纪守法,热心公益。赵鸿飞一家在各自的工作、生活等社会活动中,总是能率先垂范,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尤其在今年疫情防控期间,赵鸿飞由于照顾生病母亲,不能亲自站岗执勤,主动向村委会捐款500元。后来,母亲病逝,赵鸿飞姥爷悲痛欲绝,欲为女大办葬礼,赵鸿飞坚持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倡导,丧事从简,面对亲人的阻碍压力,赵鸿飞跪在亲人面前请求配合疫情防控规定,最终,在赵鸿飞的坚持下,取消操办葬礼,避免了一次群众聚集。
张桂清家庭(彰武县四堡子镇先锋村)
和睦的家庭能给每一个家庭成员带来温暖,带来快乐,带来健康,带来智慧,带来前进的力量。先锋村有这样一个家庭:他们夫妻恩爱,互相提携,尊老爱幼,子女孝顺,勤劳肯干,热心助人,邻里和睦。 他们就是先锋村妇联张桂清的一家。张桂清高中文化,为人和善、纯朴善良,家中5口人。丈夫在家务农,夫妻和睦,生活幸福美满,把小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是人民群众广大家庭学习的楷模。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物质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之有度。经常教育孩子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她们的教育下,她的孩子衣着朴实大方,从不大手大脚乱花钱,养成了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为了以言行影响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夫妻俩在家讨论家务事,总是以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为标准,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不行”。
自结婚起,他们对老人十分尊敬和孝顺。不仅在生活上予以照顾,家中大小事也征询他们意见,使他们觉得受尊重,在家里有地位,因而心情开朗。她们这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是那么的文明守法,那么团结和睦、那么融洽,她们是热爱生活的家庭,促进家庭和睦是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拥有信任,就会创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这个家庭愿意并肩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杨文学家庭(二道河子乡腰窝堡村腰窝堡组) 杨文学家庭劳动致富、团结邻里、热心助人、传播文明、勇担责任、志愿服务,是腰窝堡村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
在疫情期间,杨文学家庭全心身投入抗疫之中。周桂艳在家努力为联防队员提供后勤保障,烧开水、泡热茶,还时常给联防队员烧一桌热乎的饭菜,由于疫情需要不能集体进食,只能分开进食,周桂艳只能靠着自己的双腿一组一组的送餐,脚起了水泡自己挑,菜汤洒在衣服上自己换,其丈夫上街巡逻守卡点,妻子在家做支援。丈夫杨文学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每天参与联防联控工作长达9小时以上,一天都没有落下。村头劝返点、道路上的巡逻、宣传都能看见他的身影,认真负责的完成了村联防联控领导小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常挂在周桂艳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在前方防疫战役,我在后方做好后勤,你们在前方保护我们安全,我们妇女在后方守护好家庭。疫情期间,这对夫妇为队员烧水做饭极大地鼓舞了联防队员的斗志,为我村防疫战役取得阶段性胜利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被选为村上大喇叭宣讲员杨文学恪尽职守,履职尽责,围绕农村中心工作,以服务群众为目标,不断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李云玲家庭(彰武县苇子沟镇苇子沟村) 李云玲,女,50岁,苇子沟村四组村民,家中五口人,一家人遵纪守法,相敬相亲,邻里和睦。
李云玲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妇女,一提起她街坊领居都会竖起大拇指,说老王家娶了一个好媳妇。她的公婆都七十多岁了,公公患有老年痴呆,婆婆身体也不好,需要看护,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沈阳工作,丈夫王维忱是苇子沟村经管员,工作繁忙,家里的事都落在她的身上。她默默承担起全部家务,用女性特有的坚韧挑起家庭的重担,用心呵护家庭每个成员。
2016年婆婆突发脑出血一下子花掉将近20万元,老人的其他两位儿女想分担一部分,她没有让拿。她说:“老人在我这我就负责到底,你们有这个心意就行了”。家里积蓄本来就不多,还借了一些钱,日子过的越发节俭,但她却更加细心地照顾公婆。
李云玲用真心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小家庭。
吴桂兰家庭(章古台镇三家子村前三家子屯) 吴桂兰50岁,现任三家子村妇联兼职副主席,她和丈夫与年过八旬的婆婆、儿子、儿媳、三岁的孙女在一起生活。和大多数家庭一样,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全家人遵纪守法,互敬互爱,积极进取、爱岗敬业、乐于助人,家庭和睦、温馨,深受邻里和社会的好评,也为广大妇女姐妹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吴桂兰在家服侍婆婆、照顾年幼的孙女,耕种责任田,搞养殖种植,里里外外一把手,给家人创设了一个安定的大本营。夫妻二十多年来在生活中相互照顾、相互信任,形成了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 吴桂兰在家中种植约15亩苗木,还在家搞养殖和种植,家里种植花生60亩、养殖32头牛,在她的经营下,收入都很可观。由于夫妻俩诚信经营,本分做人,苗木很快打开了销路,一年纯利润达四五万元,家庭收入翻番的增长,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夫妻俩成为了该村的致富带头人。真心待人是吴桂兰全家的处事态度,吴桂兰一家人与邻居都能够和睦相处,邻居们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时候,都热心帮助。
吴桂兰的家庭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注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勤俭节约。还在房前屋后种植了树木、花草,为家庭创造了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时艳华家庭(彰武县两家子镇左家村二组) 2020年新年的钟声还未敲响,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向我们袭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村妇联副主席的时艳华也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性,她主动请缨加入抗击疫情志愿者队伍。她积极配合村上工作,每天认真排查自己所管的辖区内的出入人员,并及时上报信息登记备案,做到无漏报无瞒报认真负责准确无误;她和几名执委深入群众中去,发放抗击疫情宣传单,耐心讲解怎样防控疫情知识,疫情期间都要注意些什么,为群众答题解惑,稳定其恐慌情绪。
特殊时期更少不了对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关爱,她多次入户了解情况,从不同角度解决实际问题;白天的辛劳没有阻挡她抗击疫情的脚步,每天她都早早地吃完晚饭去替换值班人员,细致地看着过往车辆及人员,做好信息登记。
时艳华的行为影响了她的丈夫,同时加入了志愿者队伍。2月1日海南师范大学的学生王思懿反乡,需要在家进行隔离14天。丈夫张伟主动承担起看守的职责,每天及时上报王思懿一家人的信息,负担购买各种生活用品。女儿张佳欣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与担当,自愿加入了大学生志愿者队伍。每天坚守在卡点岗位。身体的寒冷没有阻挡她防控的热情,为疫情防控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疫情无情人有情,时艳华为抗击疫情捐款300元,为保证疫情前线物资的供应献出自己的爱心。
车丽丽家庭(彰武县彰武镇金桂园5号11号楼) 2020年的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侵袭让这个本来团圆喜庆的节日笼上了一层阴霾。病毒无情,但人有情,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举国行动,上下齐心,全力应对,吹响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冲锋号,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家庭成员王雷在这次疫情来临伊始,第一时间请示平安镇党委,县组织部第一书记办公室、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党委,要求返回中心,加入防控疫情一线应急队。理由是:“我参加过非典,在疾控工作25年,我有抗击疫情的工作经验。”2月3日,王雷回到中心,加入了应急队,并被委以重任到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留观场所工作,重任在肩,危险并存,王雷二话没说,直接上岗,至此没回过家。
家庭成员车丽丽,在疫情防控需要的时候,她第一时间取消了休假,顶着严冬站在了众惠小区门口,担负起了每天2000多人次的居民出入登记任务。她耐心的接待居民的咨询,无数次的为居民排忧解难。工作让她忘记了寒冷,忘记了家人,连妈妈患上急性阑尾炎在第四人民医院手术,都没去上,她说,欠妈妈的,等这次抗疫之战胜利了,做女儿的一定补上。
家庭成员王嘉熇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当他在网上看到招募志愿者的时候2月3日就报了名,2月3日就到彰武镇报到,带上了袖标,站在了帝王小区门口的卡点,和他妈妈一样,不停地忙碌着……他们虽在不同的岗位上,却共同用忠诚守护着一方平安,面对疫情并肩作战、逆行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