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瞅瞅,这样的地,才能长出稻子。”近日,辽宁省彰武县大冷镇上三家子村的2号稻田里,跟在收割机后面拾穗的村民张玉忠顺势弯下腰,攥紧一把田土,再张开五指,手心里出现一块紧实的泥团。
去年,辽宁省水资源集团总投资30亿元,启动柳河生态综合治理项目,以期通过“以水含沙”进行“旱改水”,与省内其他措施并举,锁住科尔沁沙地南移的脚步。
“在‘沙窝子’里种水田,种子钱都回不来!”今年开春,消息传到村里,67岁的王炳军反对声挺大。村旁,有大、小清沟两道水,早先有村民想借此种“来钱多”的水稻。无奈春天风大倒秧,夏天雨少水乏,秋天虫又闹得欢,“打我记事起,种水田的,没挣过钱。”
质疑声中,3月1日,投资13.5亿元的旱田改水田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修渠,引水,8公里主管道、15.7公里田内玻璃钢管、113公里矩形槽铺设工程次第推进。84天后,1.14万亩水田完成整理。5月25日,引闹德海水库水源通水泡田,6月25日插秧完成,10月过后,收获开始。
稻花开时,拖过“旱改水”后腿的张玉忠口风变了,“稻花咋这么香,好闻。”秋收时,估算着年增收1.8万元的王炳军说起后悔话:“要不是咱耽误了插秧,收成能更好。”
阜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说:“6万亩旱改水项目全部完成后,彰武就有了实实在在的‘生态之肾’,至少会形成50平方公里的湿地效应。”
(记者 王官波 通讯员 唐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