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团队:让科技结出饱满籽粒 

  2019年,县政府与省农科院签订了科技扶贫引领示范行动协议,探索“政府+企业+科技+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助力脱贫攻坚。省农科院39名专家组成6个专家团队,建立了特色果树、出口花卉、设施蔬菜、特色种植、粮油种植、畜牧养殖六大科技扶贫引领示范基地,以智力注入为根本,以科技支撑为动力,以乡村振兴为目标,全面拉开人才科技共建新篇章。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食”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过去,粮食担负着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重任,而如今,国家兴旺,粮食满仓,我们对粮食的品质要求也变得更高。在彰武县,为了探索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粮油作物,来自辽宁省农科院的粮油专家团队每年都在彰武推广种植水稻、小麦、高粱、花生、杂粮等新品种,不断提高粮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推动着彰武的粮油产业发展。

  彰武县的稻田分布广泛,一直存在种植模式零散杂乱、缺乏科学统一管理的问题。经过实地考察和研究,粮油专家们决定通过水稻工厂化育苗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科学规范水稻生产。

  近几年,在章古台镇波森特生态农场和前福兴地镇平安奶牛场,成功打造生产麦饭石泉水草炭大米、富硒水稻等优质稻米品牌,2020年纯效益达440万元,成效颇丰。另外,专家通过工厂化育苗集中科学管理,降低育苗成本,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及指导,帮助农户解决了棚膜滴水、出苗不齐等问题。2021年上半年,已累计育苗21万,为7500亩水稻田提供优质秧苗。

  专家商文奇说道:“机械化对于农业太重要了,现在的农业早已不靠体力取胜,科学的种植方式和先进的技术才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对于销售模式上,商文奇则主张“家庭农户+合作社”的方式,分散销售,以小积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小麦是彰武县十分普遍的作物,因其生育期短,一年两茬,所以更要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产量。专家们采取合理的配套复种模式,小麦下茬种植荞麦、油葵、大葱等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了经济和生态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彰武县的丰田乡双龙村,设有龙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可实现全麦粉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在粮油专家们的指引下,合作社引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辽春18号,配套增施农家肥,比原来的品种增产近100斤,加工的小麦粉品质好,无任何添加剂,得到市场的认可。如今,龙丰小麦粉已打开销路,在阜新兴隆大家庭超市、马家粮油等销售,并在彰武豪德成立直营店,由此,双龙村走上了致富道路,成为彰武县年收入过百万的模范村。

  双龙村村书记孙立平说道:“感谢专家们来到我们村,带来新品种及新技术,指导小麦生产,使我们的村集体得以不断发展壮大!”

  在彰武县的大冷镇,随处可见形似玉米植株但偏矮的作物,其实是用来酿酒的高粱。在种植模式上,高粱也类似于玉米,专家们采用“玉米+花生”、“高粱+花生”间作及轮作的方式,维持地力,防风固沙,保水保肥。在施肥方式上,传统的“底肥+追肥”模式费时费工,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于是专家们放弃多年的惯性栽培模式,采用“一次性缓控肥+叶面肥”配合使用的方式,在追肥时期使用无人机进行叶面喷施叶面肥,省时省力,还能达到人工追肥一样的效果,而且种植高粱种肥投入少。

  2020年,在专家们的帮助下,彰武县的酒用高粱示范种植面积100亩,品种采用辽宁省农科院高粱所的辽杂19号,全程机械化单粒精量播种,科学管理,纯效益达12万元。

  每到播种季节,专家们便忙了起来,经常去田间查看作物长势情况,询问农户近期种植计划和遇到的问题。从播种到收获,从每棵苗的高矮胖瘦,到整片地的籽粒饱满程度,专家们都详细掌握,耐心、细心、热心成为专家们得到最多的评价。

  不仅如此,专家们有机会就会为农户带来反响不错的新款肥料,并讲解使用方法,供农户们“尝鲜”。一位受益农户笑着说道:“专家咋说咱就咋干,准没错!地里的异常情况,我一说专家就知道是咋回事了,每次都能成功解决问题,一点不用犯愁。”

  专家王海新说道:“要想提高作物总体产量,还是得对农户进行系统培训,指导农户科学种植。让农民在发现问题后有主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

  粮油团队专家们为了彰武县的粮油产业奔波,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培养了很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科技致富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和本土科技服务人才。

  专家们的辛苦付出,保证了农业合理布局,保障了彰武县粮油安全高产,对彰武县实现乡村振兴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