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大地,生态扬帆,绿潮涌动。
废弃矿坑多、沙化面积广,曾是阜新转型振兴的沉重包袱和生态欠账,在绿色转型的推动下,阜新人运用科学手段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把废弃矿坑、沙海转变为珍贵资源和宝贵财富。
深耕碳汇市场、实施沙化治理生态工程、建设百里矿区生态恢复带……新年伊始,阜新打生态牌,走绿色路,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转型路径,开启绿肥黄瘦的颜色之变,荒山披锦、沃野生金的绿色变迁。
在林间巡视的侯贵
71岁的治沙英雄不下山
数九寒冬,凛冽的西北风从蒙古高原呼啸而来。
“八百里瀚海”科尔沁沙地南缘,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侯贵坐在热炕头上,一边喝着酽茶,一边凝神看着窗外,“风明显小了,刮起来的沙子也少多了,这都是植树种草的功劳哇!”
从2001年开始,侯贵和老伴儿赶着毛驴车,带着行李、锅碗瓢盆上了山。育苗、挖坑、种树、挑水、巡山……渐渐地,以简易房为圆心,绿色一点点扩大,在2400亩沙地栽下20余万株树木,把寸草难生的沙坨子变成草木葱茏的绿洲。
每天,侯贵都会在林地巡视一圈儿。拍拍这个,摸摸那个,棵棵树木如同他的孩子。为了栽树,侯贵耗尽家财,吃的是小米粥、地瓜,穿的是旧衣服、旧鞋袜,却不舍得砍伐费尽千辛万苦养大的树。可是,不砍伐又没钱买树苗。面对两难选择,他常常辗转反侧,一夜难眠。
最近,侯贵总是笑呵呵的。让他高兴的事,来自一个新名词——碳汇。
“我赶上了好时候!有了碳汇交易,不用砍树也有收入,今后再也不用犯难了。”侯贵的眼里熠熠生辉。
2021年12月31日,阜新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打生态牌,走绿色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碳汇,是其中一条重要路径。
今年以来,阜新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践行“两山论”,不断开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通道。以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工程为抓手,向沙化土地全面宣战。积极探索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涵沙、以光锁沙等科学治理方式,完善市场化生态保护机制,深耕碳交易市场,不断扩大碳排放交易额,把沙化土地变成草原林海,把林草资源变成绿色银行。
阜新治沙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70年间,战风沙,筑绿洲,缚黄龙,涌现出一批侯贵式的治沙英雄,在辽宁内蒙古边界筑起一道绿色长城。而碳汇时代的来临,有效盘活了沉睡的“绿色资产”,让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阜新治沙史从此翻开崭新一页。
2021年12月31日,我国第一个林业碳汇国家标准《林业碳汇项目审定和核证指南》正式实施。受此鼓舞,71岁的侯贵萌生了再立新功的强烈愿望:“我现在能吃能睡,能挖坑能挑担子。我不下山,要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三任党支部书记的造林传承
在阜新,以“沟”命名的村庄特别多。这里地处辽西,十年九旱,好不容易下一场雨,雨水又从秃山上直泻而下,年深日久,冲刷出一道道深沟。
“一进毛岭沟,步步踩石头。山上没有树,山下田不收。”一首旧时民谣,勾勒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镇毛岭沟村土地贫瘠、民生困苦的景象。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毛岭沟“五一”青年林场党支部书记潘永富怀揣改天换地豪情,扛起锹镐,带领村民上了山。头顶烈日,脚踏星辉,十余年的苦干实干,让荒山大变样,紫穗槐一片连一片,白杨、山榆一沟连一沟。
1982年,白永贵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0年间,带领村民年年栽树,封山育林面积达到15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0%。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广明带领村民积极投身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并把造林重点从生态林转向经济林。2021年,村里新增了300亩山杏、220亩扁杏和100多亩寒红梨,经济林总量一举突破5000亩。现在,全村1/4农户家里有“摇钱树”,靠着大山的无私馈赠,村里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毛岭沟封山育林控制水土流失经验,与塔子沟河边造林防风固沙经验、招束沟治理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经验统称阜新“三沟经验”,上世纪60年代推广到全国,成为指导北方地区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基本经验之一。如今,“三沟经验”升华为“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三沟精神”,成为支撑人们敢于直面一切困难矛盾,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任党支部书记,代代传承的是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