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阿尔乡镇素来有养殖肉牛的传统,依托牛产业,全镇百姓走上了小康路。今年,在传统畜牧养殖基础上,阿尔乡镇全力推进养殖小区建设,传统牛产业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新路子,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牛”。
走进阿尔乡镇阿尔乡村肉牛养殖小区,6500平标准养殖舍整齐划一、干净整洁,青贮窖、观察站、污粪处理厂一应俱全。
村民郭欢一大早就来到牛舍,一年前,他还在为缺少资金,不能扩大养殖规模而苦恼。正在他为此发愁时,镇政府启动了集中养殖基地建设项目,2021年11月中旬,郭欢的育肥牛搬进了设施齐全的新家,数量从30头发展为100头,郭欢扩大养殖规模的梦想变为现实。
阿尔乡村养牛大户郭欢:“作为全市肉牛产业的“排头兵”,阿尔乡镇地处农牧交错带,有着悠久的肉牛养殖历史,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在上级政策的扶持下,老百姓靠养牛走上了小康路,当地百姓人均可达3头牛,户养殖100头以上的就有是十几户。正在此时,欣欣向荣的牛产业,却遇到了新问题。”
阿尔乡镇党委书记李志丹:“随着养牛数量越来越多,养猪户的庭院就养不下了,同时,养殖的粪污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为破解这些难题,我们积极探索新的养殖模式,就是建集中养殖小区。”
2021年9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理念的肉牛养殖小区一期工程开始实施,项目占地面积40亩,投资350万元,建有标准化牛舍8栋,每栋还配套了看护房和草料间,11月中上旬,赶在第一场雪之前,养殖小区正式投入使用,可容纳800头的养殖小区第一时间就被村民抢订一空,传统养牛大镇开启了由家庭粗放散养模式向规范化、标准化的快速过渡新阶段。
百特肉牛养殖合作社理事长李晓明:“小区采取“统一管理、个人经营”的模式,由合作社全程提供购牛、技术、防疫、销售等保姆式服务,解决养殖户一切后顾之忧,增加了养殖户收入,小区还能提供20个工作岗位,为村民增加务工收入。”
负责人介绍,小区内还建有秸秆膨化饲料厂和粪污储存池和深加工车间,形成了养殖污染物不外排、粪污资源化的生态链条,“绿”与“富”齐头并进。
“牛路子”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牛日子”绘就小康生活新图景。眼下,阿尔乡镇正一步一个脚印,着力提升养殖技术水平,推动肉牛产业再攀高峰。
阿尔乡镇党委书记李志丹:“2021年阿尔乡镇新建了3处养殖小区,得到老百姓一致认可,每个小区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40万元左右,阿尔乡镇共3个村,有2个村年收入达到百万元以上,另一个村达到50万元以上。目前,我们正在规划建设二期和三期,全力推进畜牧养殖由原来的粗放型向规模化、科学化、生态化、现代化养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