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村医战“疫”线——记二道河子乡腰窝堡村村医李海洋

陈淑香 阜报记者 刘丹

  “今天体温正常,居家监测期间还是不能出门,可以在家里适当运动运动,正常吃饭、睡觉,增强免疫力”,3月29日上午9点,李海洋开始了一天的体温监测工作,自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以来,腰窝堡村有居家健康监测人员4户5人,每天这5人的两次体温打卡是李大夫的必修课。

  提起李海洋,腰窝堡村老、中、青三代人都知道,他给全村的大人小孩都看过病。今年65岁的李海洋,1976年在腰窝堡村开了一家小诊所,并成为一名乡村医生。从医46年,他就像一个让人安心的符号,烙印在村民们的心里。

  疫情来临,作为中国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和疫情防控的前沿“哨兵”,乡村医生李海洋首当其冲地奋战在基层“一线”。

“久经沙场”的战士

  一件白大褂,一个医用口罩,一箱消毒液,一支额温枪,一张体温登记表,这就是李海洋的防疫“战斗武器”。

  2020年春节新冠疫情突袭,李海洋作为腰窝堡村志愿者第一时间报名到村头出入口执勤,每天6点半,雷打不动出现在村口,对出入车辆、人员进行登记,宣传防疫知识。今年3月23日,面对新一轮的疫情防控执勤,李海洋依然没有犹豫,主动承担任务艰巨、时间较长的夜班执勤。春寒料峭的夜晚,老人站在党旗下的样子特别高大。

  “我是经历过2003年抗击非典的老战士”这是李海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2003年的时候,你们没有经历过,很紧张,主要工作也基本落在我们医务人员头上。而这次疫情,各种力量都积极参与,更是铜墙铁壁。说真的,我不害怕。”

防疫一线的哨兵

  兵贵神速。疫情防控是一场与病毒较量、与时间赛跑的战役,第一时间发现疫情、第一时间上报信息,才能牢牢掌握主动。

  腰窝堡村卫生室,是李海洋奋斗了大半生的主战场。如今,墙上贴着疫情防控流程,桌子上摆放着“十大症状”须知、转运处置流程。“这两年多时间,乡卫生院定期给我们召开相关疫情防控的培训会,必须做到‘四早’。”李海洋在日常接诊中严格遵守相关诊疗规范,仔细询问流行病学史,认真登记患者信息。遇到不是本村的患者,他还要特别对患者家属信息及途径地逐一核实。“疫情防控一点也马虎不得,没事儿我就会过一遍应急流程,真要有特殊情况,决不能耽误在我这,决不能给政府添乱。”

  3月19日,腰窝堡村顺利完成全员核酸检测685人,其中上门采样38人。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李海洋对需要入户采样人员提前列出名单、设计路线,自己开车带着工作人员用时2个小时就完成了上门采样任务。

  “老李大夫是我们村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腰窝堡的包村领导刘亚男讲,“说起腰窝堡的村民情况,老李大夫比谁都熟。就拿疫苗接种、核酸采样来讲,我们不用问村长、屯长,老李大夫能从村头一直数到村尾,每家每户的情况都清楚,为我们入户上门省了大量时间。”

“就这样一直干下去!”

  多年来,作为村里的老村医,腰窝堡村民的健康情况都在李海洋的心里。他有个专用记录本,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诊疗笔记以及患者的联系方式。

  “这些都是之前接诊过的患者,没事的时候,我会打电话问问他们最近的情况。”李海洋说,身为一名医生,帮助别人就要坚持到底。为此,他经常嘱咐一下这些患者,不仅有利于他们恢复健康,自己也能随时掌握他们的健康情况。“一开始只是零星记载,慢慢越记越多,至今已经坚持了四五十年。” 

  “这么大岁数冲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是有一定的风险,但这是一名医生的职责,家里人都非常支持我。”李海洋骄傲地告诉记者,他的女儿也是一名医生。看到父亲又忙又累,特别是疫情防控期间,女儿主动到村卫生室帮助父亲,还和村干部一道身背喷雾器,对公共场所、村民院落进行全面消毒作业。当大家问及是否考虑到退休的时候,李海洋深情地讲,

  “只要村民有需要,只要我还能发挥余热,那就这样一直干下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