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报记者 刘丹 摄影报道
2022年1月6日,汽车沿着冰雪覆盖的国道101公路缓慢前行,记者与同行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宝印望着车窗外的雪景,默不作声。此行的目的地,是彰武县丰田乡一个叫做“十里保”的村庄,此行的目的,是追寻85年前一段令人痛惜的往事,寻找著名抗日英烈高鹏振殉难的地点。
打响东北民众抗战第一枪
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沈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驻守东北的东北军执行了上级不抵抗的命令,日本侵略者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内就占领了东北全境。但是东北人民没有屈服,他们自发组成义勇军,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
这支抗日队伍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是一位叫高鹏振(报号“老梯子”)的东北好汉。1898年高鹏振出生于今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朝北营子村。少年习武,文武双全。曾在自卫团当差,因讨厌官场尔虞我诈的习气辞职,和不堪官绅欺压的绿林弟兄一起劫富济贫。1931年9月27日,“九一八事变”后的第9天,正在沈阳城内看病治伤的高鹏振来到新民县,联合一些还没有撤退的东北军官兵和当地的绿林武装,成立了“东北民众抗日镇北军”,打响了东北人民民间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这支200多人的队伍就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前身。
10月初,在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特派员王立川的帮助下,高鹏振对队伍了进行整编,他宣布取消原来各部派系林立的现象,严肃军规军纪,将队伍更名为“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高鹏振的义举得到了东北军政当局的支持。1931年冬,驻锦州的辽宁省政府发给该部奖金3000元及部分武器弹药,并通令各地给救国军以支持,同时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还派来20多位军事专家,协助高鹏振整顿和训练部队,从而使其部队的管理更加规范化。
在东北沦陷初期,东北人民自发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人数最多时曾达到30多万。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义勇军等抗日武装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联军从创建之日起就孤悬敌后。在敌强我弱、环境极端恶劣的白山黑水中,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高鹏振、高唱着《国际歌》集体投江的八位女战士……以这些优秀儿女为代表的东北人民,奋勇反抗侵略者的民族大义,惊天地、泣鬼神!
《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之源
1932年3月,在彰武县大德阁(今属彰武县大德镇大德村),千余名义勇军战士集结在村口的一块开阔地上,书写着“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的大旗在风中猎猎飘扬,为首的一位将领和大家一起用“满江红”的曲调,高声唱起《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誓词歌》:
“起来、起来吧!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山河已破碎、家园已被毁,爹娘做(了)炮灰。留着我们的头颅有何用?拿起刀枪向前冲。杀—杀—杀!”
带头唱响《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誓词歌》的这位将领,就是威震辽西,让日本侵略者胆寒的“老梯子”高鹏振,也是这首歌词的创作者。他为什么要在大德阁重新举起抗日义勇军大旗?
原来,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日本关东军开始以此名义大量诱降义勇军。大汉奸、伪满洲国军政部总长张景惠和进攻热河的总司令张海鹏(高鹏振的老乡)写信,许以上校团长职务劝高鹏振投降。高鹏振鉴于当时军粮弹药短缺,决定将计就计,按要求将部队拉到彰武接受改编。当步枪、机枪、手提冲锋枪等武器到手后,高鹏振再次举起抗日义勇军大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抗日斗争。
再说这首流传于义勇军队伍中的《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誓词歌》,连同辽西义勇军英勇杀敌的感人事迹,辗转成为了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之源,进而诞生了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深深铭刻在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高唱《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誓词歌》,高鹏振率军在热辽大地纵横驰骋,围攻北镇县城、歼灭日军古贺联队、驰援五台子大捷,参加锦州保卫战、热河保卫战、长城抗战……对敌作战数百场,给日伪当局以沉重打击,不仅成为辽西抗日义勇军的主力之一,也是抗日义勇军坚持对日作战时间最长的一支队伍。
身经百战却被身边叛徒杀害
1937年3月,高鹏振率部在今阜蒙县关山与伪满骑兵“讨伐队”激战中右臂中弹负伤,便秘密转移到彰武县太平山村(今属平安镇)朋友王亚廷家养伤,只留下绿林报号 “双胜”的部下照料自己,其他人则分散隐蔽。在王亚廷的安排下,王家管事刘永安从哈拉哈屯请来大夫袁凤给高鹏振治伤,经过两个多月的调养治疗,高鹏振的枪伤渐渐痊愈。
当时,日伪大搞“治安肃正”“讨伐清野”,同杨靖宇、赵尚志齐名的高鹏振是被“肃正”的重点,并四处张贴布告,以重金悬赏。活捉者悬赏一万元,献上首级者赏五千元。
“双胜”见利忘义,起了坏心,假言哄骗高鹏振说“时局紧张,此地不可久居,我们要到人烟稀少的山沟里”。于是,他们来到了小关家屯(今属彰武县平安镇红山村)赵俊家隐匿。几天后的6月23日,“双胜”又对高鹏振说:“我们在此处日久恐怕有变,要转移更安全的地方。”然而,就在转移途中经过十里保屯(今属彰武县丰田乡四间房村)附近的黑树林时,“双胜”乘高鹏振不备突然开枪将其杀害,并埋于谷坡的树坑里。高鹏振为国捐躯,年仅39岁。
十几天后,“双胜”去刘永安家要取枪马,以作投敌证据。刘永安知情后极其气愤,便推托说你过几天来吧,枪已埋太平山西沟一个废井里。数日后,刘永安、袁凤、“双胜”三人去废井取枪。借扒枪之机,刘永安和袁凤用镐头将“双胜”砸死在废井旁。可耻的叛徒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老人带记者走近那片开阔地
按着汽车导航的提醒,记者一行来到了彰武县丰田乡四间房村十里保屯。这是东西向沿道路两侧延续了几里路的村庄。记者找到一位70多岁的村民一打听,原来这里的村民大多都知道高鹏振的故事。经过村民们推荐,记者找到了村里的原民兵连长崔玉俊。今年78岁的崔玉俊讲起高鹏振的受害经过如数家珍。原来,十里保屯向南几公里就是今属彰武县平安镇红山村的小关家屯,当年高鹏振住过的赵俊家,就是崔玉俊老伴的亲戚。因此,他经常听家里人讲过高鹏振受害前后的点点滴滴。
“我身边的人,没人不知道高鹏振的故事,人人都敬佩他是个抗日英雄!”崔玉俊老人讲,他小的时候,大人们经常讲高鹏振的抗日故事,特别是讲高鹏振被叛徒杀害的故事来教育孩子们要有骨气,讲正义。
在崔玉俊老人的引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十里保屯南侧的一片树地。老人指着眼前的一处开阔地告诉记者,他小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黑压压的大树林,听他的父辈们讲,这里就是当年高鹏振被叛徒“双胜”害死的地方。不过,高鹏振遇害后的尸首究竟埋在哪里?又是否转移他处?没有人知道。说话间,老人家的双眼流下了热泪。
高鹏振牺牲了,但“老梯子”抗战的故事在阜新地区老百姓中广为传颂。高鹏振在抗战的6年间,经历战斗数百场,仅大型战斗就有百余场,歼敌数千人,给日伪当局以沉重打击。他先后6次受伤,家中6位亲人也献出了生命。1987年,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高鹏振为革命烈士。2015年,民政部追认高鹏振为著名抗日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