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绿色根基 壮大“美丽经济”

  目前,辽宁已为近万个入河排污口“建档”,逐一开展“查、测、溯、治”,河流水质加快改善。2021年,全省150个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占比达83.3%。

  只有构建起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才能持久保护好蓝天、碧水、净土。

  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辽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努力让环保制度长出“牙齿”。新环保法实施以来,辽宁省制定修订了环境保护条例、水污染防治条例、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25件地方性法规。

  发挥制度的“风向标”作用。辽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十三五”以来,累计筹措并下达省以上生态保护补偿资金47亿元,惠及13个市32个县(区)。完善河流断面水质污染横向补偿机制,核定全省污染补偿资金8.2亿元,推动国考劣五类断面全面清零。

  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建立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河湖长制、排污许可制……一项项务实管用的制度措施,为辽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系统治理 “失调”变“协调”

  污染防治好比分子,生态保护好比分母。对分子要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对分母则要做好加法,努力扩大环境容量。两者协同发力,方能制胜。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既要处理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要解决好生态系统被破坏带来的“内伤”,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

  避免“新伤”,加强源头治理。2021年,辽宁划定“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绿色标尺”,指导各地有所为、有所不为。

  修复“内伤”,强化整体布局。辽宁将系统思维贯穿生态修复全过程、各方面,发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构建“两屏七廊四区一带多点”的生态保护修复总体格局。

  森林是“地球之肺”,也是阻挡风沙、治理荒漠化的强大“武器”。

  金秋时节,记者驱车行驶在彰武县,目力所及皆是绿色。在饱受风沙侵扰的辽西北地区,“增绿”是“阻沙”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治沙、实施大规模绿化工程,辽宁在辽蒙边界构筑起长1044公里、宽1至3公里的阻沙林带,有效遏制了科尔沁沙地的南侵,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转变。

  湿地是“地球之肾”,是天然的“净化器”。

  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通过建造橡胶坝,实施生态蓄水,涵养湿地,凌河西支与南支水系交汇更加畅通,湿地面积已超万亩。凌河景观效应全面释放,让喀左成为名副其实的“塞外水城”。新晋“国际湿地城市”盘锦,2020年完成了全国最大的“退养还湿”单体工程,8.59万亩被占湿地全部恢复,新增自然岸线15.77公里。

  通过健“肺”强“肾”,辽宁生态肌体愈发强健。利用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科学的人工措施,“失调”的生态系统逐步“扶正”,生态系统恢复进入良性循环。

  积跬步,至千里。目前,辽西北生态屏障已初步形成;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347.1万亩;累计修复滨海湿地面积约7066公顷,恢复浅海滩涂生境约4700公顷。辽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持续提升。

  “鸟儿不会骗人,环境不好它不来。”摄影爱好者乌春雷展开影册,向记者展示他在喀左龙源湖拍摄到的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黑鹳。5年来,乌春雷的镜头一直追寻着来龙源湖栖息的候鸟,记录下的野生鸟类多达182种。

  环境的持续改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良好条件。监测数据显示,辽河口区域内重要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鸟类由2010年的283种增加到现在的303种,黑嘴鸥繁殖种群由千余只增加到1.5万余只,每年约有200只斑海豹在此栖息。

  生态添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万千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验场景,共同展示出一个更加宜居宜业、充满生机的美丽辽宁。

  点绿成金 “颜值”变“产值”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如何找到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的“金钥匙”,找到点绿成金的“金手指”,成为我省各地实现绿色发展的新命题。

  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镇南亮子村,村民代新忠开动游船穿行在百亩荷花丛中,向记者分享生态红利带给他家的幸福。“家里的地入了合作社做采摘园,年年有分红,加上我开游船、老伴儿在景区做保洁,一年下来稳赚五六万。”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亮子村人,代新忠亲眼见证了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知有依湾,何必下江南”。2020年,南亮子村依托“凌河第一湾”美景和“鸽子洞”古人类遗址的文化底蕴,打造“依湾农家”生态旅游项目,村民养的鸡、鸭、鹅,种植的绿色果蔬都成了景区的畅销品。如今,南亮子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带动人均增收2000元,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生态促农、文旅结合,这是南亮子村“点绿成金”的“金手指”。放眼辽宁大地,捧上生态“金饭碗”的有成千上万个依湾农家。

  来到距离盘锦滨海湿地88公里的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村,映入眼帘的是浸染岁月痕迹的压水井、枝繁叶茂的老枣树、手工制作的篱笆院,尽显乡村味道。这里原地改造的44间民宿都有“身份证”,游客扫描二维码就能浏览屋内陈设。吃着地道的盘锦大米,住着有故事的民宿,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这般“乡愁”浸润的美景令人陶醉。如今,荣兴稻作人家民俗村每年可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让农民的“腰包”鼓了又鼓,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产业、新业态。实施“生态立市”的本溪市,林下经济规模达到300万亩,逐步形成以林下参为主的林下中药材、以红松为主的干坚果等林业主导产业。丹东市大梨树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

  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颜值”就能变成“产值”。

  9月的最后一个周末,铁岭市西丰县振兴镇宝海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纪宝海和社员们又在忙碌中度过。纪宝海告诉记者,今年全社种植了134万棒菌棒,产值预计达到1200万元,纯利润200多万元不成问题。如今,这里的食用菌大棚已发展到170栋,社员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都说辽宁最冷的地方在西丰县,西丰县最冷的地方在振兴镇,而在最冷的振兴镇,香菇产业却“热”了起来,真是应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厚植生态优势,增添发展动力,“点绿生金”的实践在辽宁大地全面开花。良好生态环境,正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