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彰武:绿富同行 绿富同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彰武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创新实施“4+2+2”综合治理模式,实现了林草植被修复、沙化耕地治理、流域综合治理等多重治理模式的有机统一,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融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绿富同行,绿富同兴。

  做活“绿色”文章,释放生态红利。大德镇在算好“生态”“经济”“民生”三本账上下足功夫。2018年以来,绿色产业让当地农民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德力格尔景区游乐场相关负责人董伟:我是地地道道的大德本地人,大德从草原建设之初开始到现在开始发展全域旅游可以说非常的不容易,从沙窝子变成今天绿草如茵的漠上草原,2021年听说家乡旅游娱乐项目对外承包,我就凑了些钱也加入到了旅游产业大军当中,现在每月这三个项目帮助我增收7000余元。生态的改变,产业链的逐渐完善,让我们老百姓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我非常的高兴,也非常自豪。

  一家三代人都从事治沙和造林,被当地人称为“林三代”,一家人很骄傲这个称号。今年82岁的屈志林,是上个世纪大德乡公社林业站工作人员。子孙三代为了家乡治沙及生态建设不遗余力。他们取得的最大财富是对治沙造林的情感在执着中延续。如今大德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3%。屈志林的小儿子屈利平一提起三代人治沙故事,他非常激动。

  屈利平父亲屈志林:61年我20岁从朝阳林校毕业,被分配到大德乡林业站,开始了我人生中治沙造林工作。当时的大德乡三分之二的土地都是沙地和沙丘,路都没有,更何况种树啊!那是真难那!当时我一边育苗一边种树,研究出了稿子种植法和犁沟填埋法保证了树苗的成活率。当时风沙所刘斌所长及朱德华也多次来到大德和我一起种过树,他们那种执着的种树治沙精神把我感动了,更坚定了种树治沙的决心,我就不信了这沙子就治不住了,我这辈儿不行就下一辈儿接着种。我在林业干了40年,现在我的三个儿子也继续接着植树治沙,我和他们说了让他们的下一辈也接着种树,必须把沙子治住,让他们把这个家风传承下去。

  大德镇林业站站长屈利平:我父亲对林业和治沙的情感,对我们哥三个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直到如今,我父亲菜园子里育的苗,一棵都不卖,都无偿送给了我们林业站或者乡亲们。我在林业站现已工作25年,我还要继续努力工作,对工作要求标准更高,发扬好彰武治沙精神,不断学习提高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也给我们下一代治沙人作出好榜样。

  金秋十月,漠上草原晒秋节,晒出农民的喜税,更吸引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游客:2017年我来过一次大德,印象中风沙大,满眼都是荒漠,没有这些草和树。今年我这是第二次来大德,特别是德力格尔景区,非常有特色,还与很多文化符号相融合,给我们一个全新的感觉,听他们说这个地方称为是“漠上草原”,是草原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旅游相互结合的一种模式,正赶上晒秋节,我们既游草原,还能回去带些彰武的沙地里生产的绿色产品,祝愿彰武的生态建设越来越好!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美丽经济。如今大德镇“山水林田湖草沙”交相辉映的“漠上草原”文旅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带动周边群众就业致富。

  大德镇来虎村村民李博:家乡这五年,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一提起大德,最大的特产就是风沙,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风沙大,庄稼也不好,导致我们这还特别贫困!现如今生态彰武的美誉度越来越高,大德镇已经变成了'漠上草原'的核心区,每天来德力格尔草原参观、旅游、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自己又在家门口上班,每月增收2400多元,现在大家再看大德的目光都变成了羡慕,心里甭提多自豪了。

  未来,我县正在进一步筑牢生态屏障,大德镇也将通过打造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的乡村旅游项目,将生态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走上“绿富同行”“绿富同兴”“三生融合”的发展道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