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踏着今冬的第一场雪,记者走进彰武县平安镇朱家村东太平屯。雪后的小村庄银装素裹,家家户户早早就把自家院子和屯子里的水泥路扫得干干净净,三三两两的村民走过,看得出都在忙着家里的农活,脸上却挂着说不出的自信和满足,而院子里金灿灿的玉米和红彤彤的辣椒显得格外耀眼。

  “ 呦,韩书记来了,快进屋!”在朱家村党支部副书记韩德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民高贤君家。一进门,一股暖流扑面而来。他家进门就是一间宽敞、整洁的客厅,小孙子正和奶奶在长沙发上看电视。窗前,一大盆菊花开得正艳。

  “我家是老两口、小两口,外加俩孩子,6 口人,东西屋,所以安了两套清洁取暖设备!你看这屋里的温度,不比你们城里差吧!”高贤君笑着告诉记者,他家除了30 多亩地,还养了30头猪和20多只羊。“家里家外的活儿不少,收入也不错,最难得的还是一家人其乐融融。前些年可不行,我家挺困难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村党支部带着大伙儿找出路,这几年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全村都越来越好!”

  今年41 岁的高峰是高贤君的儿子,共产党员,也是村里的调解员。

  “我家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感谢村党支部。我之所以积极要求入党,也是看着村里的党支部真是大家的主心骨。我干上调解员,‘ 师父’就是韩书记。他在村民中的威信特别高,平时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我是共产党员’。全村的老百姓,那真是个个都打心眼里信他、服他。”高峰告诉记者,干了一年多的调解员工作后,他渐渐悟出了“师父”的“高招”。一句“我是共产党员”的背后,就是无私公正,就是忘我付出,就是对群众的一腔真情。

  “家庭和邻里间的小纠纷、小摩擦是难免的,化解之后的心情是甜的。周边村屯的人都羡慕我们,我们村20多年没发生过治安案件,20 多年无上访。而且,大伙儿都说我们这儿的‘民风’好,家庭和睦、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家家比着种地、干养殖,比着种蔬菜大棚,比着搞致富。”

  走进村民王忠家的时候,他正和老伴韩素清以及儿子、儿媳在院子里有说有笑地收拾玉米。原来,儿子、儿媳不久前刚刚办完喜事。前几天,家里又新装了清洁取暖设备,一家人都对这个新东西赞不绝口。

  “祖祖辈辈烧柴禾取暖的老习惯终于改掉了,又干净,又环保,最关键是真省心!”今年53 岁的韩素清接着清洁取暖的话茬对记者讲,“ 我跟孩子们说,这就得感谢党,这就是党的温暖……四年前,我得了一场大病,花了20 多万元,日子一下子就垮了,全家人眼巴巴地看不着一点希望。从村党支部到村民,大家帮我们渡过难关,又手把手地帮我们搞起了养殖,你看我们全家,现在的日子又好起来了。感谢谁?感谢党!我和你说呀,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我们村的好日子就更有奔头了,这是真心话!”

  接下来,记者又走访了多户村民,时时处处感受到的是,村民发自心底满满的幸福感,还有那股子无法言表的信心和干劲。

  回到朱家村村部,记者迫切地想和韩德付谈一谈,想听一听他对村里各方面工作的见解。今年59 岁的韩德付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六七年前,朱家村曾是全县点名的“ 软弱涣散村”,也是贫困村。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在各级党委的要求和支持下,朱家村在脱贫攻坚以及全县开展的互换并地改革实践中,真抓实干强化基层党建。同时,又把抓党建的成果释放到脱贫攻坚、互换并地、疫情防控以及基层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实际工作中。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朱家村,不仅人均收入大幅增加,还成为全县的互换并地先进村、美丽乡村示范村,村党支部还被彰武县委授予“ 五星级党支部”荣誉称号。

  “更重要的是,村民的精气神变了,幸福感、获得感,还有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足了!”韩德付给记者举了正在推广清洁取暖的例子。去年,平安镇另一个村首先开始推广清洁取暖项目,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惠民的大好事。可是,安装、用电以及维护等实际困难又都卡了壳。关键时候,正是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沟通协调,动真情,办实事,一步步解决了村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难题。“ 结果,今年一听说继续推行清洁取暖项目,我们村村民都积极报名。”

  沉思许久,韩德付感触地说:“ 村党支部是离群众最近的党组织,我们只要把党的好政策真正落实到群众身上,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就必然会激发群众的无穷力量!”(刘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