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农业农村系统干部,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将紧紧围绕工作报告内容,紧盯目标、接续奋斗,将粮食安全、设施农业、品牌创建、高标准农田、村级财务管理、农村环境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乡村振兴等工作,围绕制定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明晰发展路径,结合实际,很抓落实。
一是大力抓好农业生产。2023年全县粮食生产面积不低于208万亩,大豆播种面积不低于10.5万亩,确保惠农补贴足额及时发放到农户,让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5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15.5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69.6万亩,农机深松整地17万亩。开展吨粮田创建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化设施种养业,装满“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把33万彰武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二是扎实推进农村改革。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深化“三变”改革试点,推广产权交易平台公开流转交易。严格落实“两不变,一稳定”的农村土地政策,重点抓一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典型,充分借鉴“旱改水”等成熟的土地流转经验,指导乡镇“以光锁沙”光伏项目土地流转工作。加强流转土地用途管制,严防耕地“非农化”、严禁“非粮化”。年底前培育市级农民专业示范社5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个,培育省级农民专业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个。
三是推进“五化”融合发展。推进农业规模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做好技术指导、植物疫病监测等工作,确保粮食产量。推进农业科技化。做好与省农科院科技共建战略合作,继续实施“6+N”的科技扶贫工作,稳步提升设施农业、特色粮油等多个产业的科技服务水平和科技支撑力量。推进农业绿色化。谋划和争取国家、省、市对“两区”建设的支持政策,培育一批粮食、农产品生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覆盖粮食、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以肥改沙,探索推广客土改良、秸秆还田、有机无机肥结合使用等适用技术。推进农业品牌化。打造“彰武花生”“彰武地瓜”“彰武大米”“彰武黑豆”的“沙”字号品牌及区域公用品牌,推进甘薯、黑豆、花生、大米等主导产业链条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规模化种养业、设施农业、认养农业、特色农产品等进行招商,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积极打造食品供应链产业,不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全力推进双汇、华美、新希望、越秀等重点项目建设运营,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