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深感荣幸”,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彰武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教授研究员级高级农艺师王秀英说:“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
彰武县位于辽宁西北部地区、科尔沁沙地南部,是我国北方乃至全国荒漠化程度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沙化土地达52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70年前,提起彰武县,民众的印象是辽宁最大的“沙窝子”,如今这里沙海变绿洲。一场耗时半个多世纪的自然改造工程不仅让这里不再贫瘠,也为治沙、用沙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科技成果。
作为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王秀英的本职工作是在农业生产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方面。1995年7月,王秀英从辽宁省铁岭农业学校毕业,同月到彰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28年来,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田间地头、农民炕头都是她推广农业技术的主战场。而这些岁月恰恰就是彰武县治沙升级的关键环节。
提起治沙,王秀英颇有感触。她说,彰武县北部沙区乡镇平均沙层厚度超100米,是辽宁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风沙危害带和主要的沙尘发源地,是辽宁省最大的风沙区、国家一级生态敏感带。同时,这里也是阻止科尔沁沙地侵入华北、东北两大平原的较前沿、较重要的生态屏障。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彰武县把过去的沙地踩在了脚下,实现了绿进沙退的治沙经验。
通过走访彰武县光伏发电厂,王秀英实地了解“以光锁沙”“以水含沙”“以草固沙”等农业种植新模式的具体成效。在调研中,王秀英发现,彰武县发展光伏产业后,通过构建“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农牧交错带生态治理体系,有效阻断了科尔沁沙地南侵、东侵的脚步,保护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保障了国家生态、能源及粮食安全。
王秀英表示,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占据国土面积近四分之一,沙漠光伏产业已成为继造林治沙、沙障压沙之后的第三条防沙治沙新途径。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力发展光伏治沙项目,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坚持多能互补生态融合发展,有利于加强土地、太阳能等多种资源综合利用,获取显著生态、经济和减碳效益。
为此,王秀英建议,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地区生态屏障“光伏+治沙”试点示范区,把光伏加农业的模式,推向全国沙化严重地区,为全国同类地区沙化耕地生态治理提供借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统筹“一体化”保护与修复,保护好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保障好国家生态、能源及粮食安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让百姓真正感受到环境美好,生活富裕。(王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