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师表,她甘为“春蚕蜡炬”,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栽培桃李。33年的从教生涯,王丽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积极探索,努力实现教育创新。她所任教的英语学科成绩的优秀率、及格率年年名列全县前茅,她所任教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市、县三好班级, 2007年荣获市级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当选为县人大代表,2009年教师节被评为辽宁省级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阜新市“师德标兵”称号、辽宁省华育十佳农村教师、县人大代表,201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22年荣获了“辽宁省最美教师”称号,2022年12月当选省人大代表。
重其能,教学相长
1989年,刚刚踏出校门的王丽被分配到大四中学任教。正值妙龄的她,没有把时间花在打扮上,而是把心思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在学校师资严重缺乏的危机时刻,她一个人担任起英语、政治两个学科的重任,付出的辛苦可想而知。她深深地理解“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在课堂上,她常常把枯燥的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深入浅出,气氛活跃,走出了一条色彩斑斓的教育新路,她连续二十多年被评为英语学科的市级骨干教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5年她的学生马颖获得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国家级三等奖,并有刘雪玉等多名学生获得省级一等奖。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其一功 。在王丽出任班主任不久,班上有位赵姓同学,属单亲家庭,父亲长年在外打工,他和80多岁的奶奶生活在一起,这名学生很少有人过问,心理上压抑、自卑,性格孤僻,学习成绩一路下滑,行为习惯也表现很懒散。王丽并没有草率批评他,而是通过了解,帮助他消除心理上的障碍,并以“关爱留守儿童”为题召开了主题班会,让他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名同学渐渐地走出了自卑的阴影,学习成绩也逐步上升。
爱其生,济贫扶志
班主任工作琐细而繁重,每天6:30到校,她坚持了33年。30多年来,她的心河里始终流淌着源源不绝的暖流和爱意。在帮扶学生的道路上,王丽多年来始终坚持如初,在得知建档立卡户李俊庆同学因为家庭和身体的原因想辍学,多次深入到其家中进行家访,资助千余元,并多次找其谈心,帮助他树立自信重返校园。学生李硕因为眼部疾病花费高额医药费面临辍学,王丽亲自送去一千元帮其度过难关。帮助家庭困难的杨梦茹、张健平、白帆等同学辅导功课,资助资金五百到一千元不等,并为其购买衣服和学习用品,为父母在外的尚迦南同学提供两个月的免费食宿直至父母返乡......这样的事情她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了,现在逢年过节,王丽总能接到几百个祝福的电话和短信,在电话和短信的背后是浓浓感恩之情。
敬其业,身正为范
王丽对学生充满了爱,对自己却要求严格。1990年12月7日晚22时是她儿子出生的时间,就在这一天,她硬是上完三节课,坚持到下班时间才被丈夫扶回家。2004年5月她由于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比较严重的妇科病,医生建议她马上做手术,而当时她正任毕业班班主任,考虑到学生还有一个多月就中考了,在这关键时期,她没有考虑自己安危,而是把学生放在首位,无论家里人怎样劝说,她都坚持正常上课,硬是把手术拖到6月25日,因为这一天是考前休整的假日,但是手术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期,手术的难度和痛苦可想而知。就在手术后的第三天,她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陪同学生一起登上了中考的客车。由于她在安排学生食宿的忙碌中,体力严重透支,突然昏倒在二楼的楼梯上,带队的校领导问明情况后坚持要把她送回家中,她说:“我是班主任,在这关键时期学生不能没有我。”后来,单位同事和学生家长送给她一个饱含深情的绰号“王铁人”。
观其绩,硕果累累
在教学工作稳步前进的同时,她时刻不忘自身素质的提高,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学习和校本研修工作。她在2007年参加了沈阳师范学院的函授辅导,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她撰写的《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和《浅谈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后教师的应对策略》等多篇省级优秀论文受到了校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2020年她撰写的《新课改下“主动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发表在《中国教工》上,2011年在辽宁省中学优秀课大赛中她获得优秀课一等奖,并且多次被评为阜新市优秀课一等奖,2021年在第十一届辽宁省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2022年撰写的《“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要点分析》荣获由中国人生科学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国梦·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大赛”一等奖。
建其言,履职尽责
作为代表,她履职尽责,践行承诺,以一颗为民初心,为教育事业建言献策。建议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建议建立法治校长进校园常态化机制,进一步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筑牢校园安全防线。她积极落实国家‘双减’政策,积极发挥自身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新农村小学生。她积极履行代表职责,积极参加代表活动,聚焦民生热点难点,关心群众急难愁盼,紧贴社会需求、积极建言献策。
如今,家乡的百姓都期盼着、争抢着把孩子送到她的身边,“王铁人”的情怀就是甘为人梯,在偏远之乡洒遍桃李之子,用心血浇灌,育之发芽成长,直至蔚然成荫、花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