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音乐戏剧舞台上,导演陈蔚及其作品与优质高产“金牌劳模”密切相关。新年之交,大型原创歌剧《江格尔》2023年12月25日刚在内蒙古大剧院徐徐落幕;紧接着,大型原创音乐剧《鲜花盛开的地方》又藉辽宁大剧院开启大幕,2024年元月19日-24日首轮六场演出,引动人们对国内音乐剧开年大戏高度关注热烈欢迎。
如果不是赏戏观演,笔者和大多数人一样并不知晓一个事实:我国第一个防治风沙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初创建于辽宁阜新彰武,新中国科学治沙从这里开步前行。正是因感动于几代治沙人,七十余年至今从未停止的伟大精神,大型原创音乐剧《鲜花盛开的地方》顺势而为应运而生。
这是辽宁省委宣传部精品扶持项目,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出品,辽宁歌舞团创排的第一部原创音乐剧。编剧作词妮南,作曲刘彤,总导演陈蔚,视觉总监/舞美设计刘科栋;执行导演欧阳丹、张岩生,编曲赵程、丁冕;灯光设计邢辛,李想、刘双深、彭丁煌等分别担任音响、多媒体和服装设计。领衔主演洪之光饰张书记,金郑建饰刘斌,齐齐饰朱德尚,张岩生饰林所长,冀帅时杜局长;常东应邀出演京剧老生;张籍文、吴春贺、刘桐羽、孙思雯等联合主演;指挥陈泽宇。
笔者观赏了彩排首演两场,愿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心得——
一条系在锹把上的大红绸
大幕上,“鲜花盛开的地方”手书字迹十分醒目。全剧开篇通过旁白,我们听懂了:德力格尔,蒙古语为鲜花绽放明亮开阔之地,更蕴含着前程远大之意。她是彰武怀抱中蒙尘的一颗明珠,是记忆里彰武曾经苍翠茂盛的旧梦,是彰武今夕的浓缩和写照……
音乐剧《鲜花盛开的地方》主创团队,历时两年曾三次赴彰武实地采风,亲身感受彰武人几十年坚持不懈防风治沙的精神和壮举。下生活,这也是陈蔚导演艺术独树一帜的执着追求。最初,编剧妮南就被彰武的人和事深深感动,因为“誓把沙地变绿洲”的誓言,早已刻进了彰武人的骨子里。他们在锹把上系条红绸子,红飘带在风中起舞恰似跃动的火焰,带给人们以温暖、希望和力量。在彰武大地上演绎的《鲜花盛开的地方》真实而生动,妮南说,那一道道阻断风沙的屏障,如同一座座令人感佩的精神高地。她希望通过这部具有当代精神的群像剧。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彰武、关注辽宁,从彰武故事里读懂中国。
这部现实题材的大戏,既有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波澜壮阔,又有戏剧性的笔调着墨细节刻画。彰武人创造的人间奇迹不仅是治沙造林,还有很多很多,关于扶贫攻坚、关于换地并田,关于铁路改道、关于……。所以,这部大戏讲了太多的人和事,这么多的人和事,篇幅就比较开展,线头也比较繁复。怎么写?通过海归博士朱德尚的视角透射,将彰武从治沙造林开篇的七十年历史,高度提炼浓缩为两个多小时的一部音乐剧。将最富典型意义的真实人物,如,刘斌、张书记、李东魁等做了艺术化的形象塑造。重要的是,编剧将这片热土上的抗战英雄“老梯子”撰写的《义勇军誓词》即国歌歌词的精神源头进行有机勾联,从而精准的牵引“红色基因”一脉相传的一根特殊链条。这就为刘斌等人的想法和做法找到了根本的依据。妮南说,“愚公移山 改造中国”不是一句口号,这真的就是彰武人自觉能动的誓言与行动。所以必须尊重历史而不能随意颠覆篡改。
妮南很早就在词坛声名鹊起,她是非常善于写美丽文辞的大才女。新戏并未按照常规分幕分场,只有36个段落36套歌曲分别联缀上下半场。这种写法,非常经典却也新颖。如,《妈妈咪呀》就是在ABBA乐队金曲基础上结构戏剧。妮南的鲜花则是在基本设计框架结构上,先由刘彤用音乐讲故事,再根据音乐戏剧架构填写每一首歌词。全剧除了某些必不可少的时事政策性的“官方语言”,大量语言非常角色化、生活化、诗意化,用于主要人物的独唱重唱、包括群众演员的合唱。
在视觉审美上,陈蔚导演团队一向大手笔。舞美设计既有写实主义也有表现主义风格与意象化的处理。舞台调度自然流畅,群戏排得层次分明。全剧合唱都是人物群体角色展示,下半场村妇们对各自当家人调侃式的闲言碎语,如一幅风情画卷,既有地域特色,又有人物性格,这场戏特别好看。《义勇军誓词歌》的场景,带有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将观众瞬间推入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身临其境心灵震撼。
有一个场景导演的手法可谓别出心裁。舞台上并未出现一架马车,却见赶马车的老汉和坐马车的朱德尚,两人盘坐在地板上面朝不同的方向,一问一答闲聊唠嗑,十分有趣。还有头狼伏地跪拜、李东魁父女隔空,对话、后女儿女婿回到娘家,关于德力格尔的不同人物的几段二重唱,等等,很多场戏都特别令人震颤动容。
全剧中舞蹈段落引人入胜,“社戏”里的二人转,群体的红绸秧歌,回忆“镜头”里的战斗舞段,很多很多,那不仅是渲染气氛,而且是非常音乐剧化的表现手段。编导用起来纯熟自如,全在戏剧和人物里面。无论小场景还是大场面,无不情景交融富于美感。开场映入眼帘,一半是青翠绿洲、一半是苍黄大漠。尾声舞台整个笼罩在生机盎然的绿色光影中,美不胜收耐人寻味。
一曲抒发心声的大秧歌
音乐剧,音乐理应要为静态的文本插上飞腾的翅膀。
这部音乐剧的音乐创作对作曲家是个巨大挑战。很少有如此这般的多角色、多主题,多场景、多事件。刘彤自信音乐一定要让“鲜花”七色多姿五彩斑斓。
在最初的文本基础上,作曲家开始为全剧进行音乐的架构。《鲜》剧人物众多、故事曲折、情节复杂。音乐必须赋予每个角色和不同人群以不同的形象与性格。全剧中既有艺术歌曲、抒情歌曲,又有二人转、东北秧歌,还有说唱、民谣及重金属音乐,等等。如此丰富的元素,想要浑然天成融为一体,还要做到毫无违和感,谈何容易?刘彤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与精湛的技术装备,他做到了。音乐既突出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又强化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本质特性。
开场序曲,音乐激情燃烧富于历史感、年代感,音效夹杂着枪炮马嘶冲锋号,穿插人民欢庆胜利的呼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声,火车汽笛轰鸣声……“鲜花曾遍地被战火洗礼,百米沉沙难掩你的足迹”第一段混声合唱,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作曲如作文,“凤头猪肚豹尾”,开头有彩力道十足,好一个音乐剧范儿的序曲。
根据文本为剧中主要人物定制的身份、经历、性格,作曲家为他们精心设计了主题动机,通过调式调性、音色速度等变化发展反复出现,观众不由自主随之被带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生发共情引动共鸣。如,朱德尚是海归博士,他的音乐形象,相对带有一种时尚与洋气,歌段配以钢琴和弦乐。如,刘斌是退役军人,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战斗性的精神,音乐形象如一座铁塔、一座丰碑,他的歌段也多以重金属音乐打底奠基,非常富于内在力量。
很多场景背景、情绪气氛等器乐段落,音乐都写得非常精彩。在前面相对雄壮激越之后,画风一转,竹笛悠扬牵出“丝竹与秧歌”。这就是为观众欣赏心理划出一片缓冲地带,舒展、舒服、舒畅。
刘彤为《鲜》剧写了很多二重、四重、六重唱,如德尚和张书记、林所长等人的《让我们到彰武去》,林所长与德尚的《只为着接力你托付的绿洲蔓延》,老杜夫妻的《柳河岸边》以及不同角色之间关于德力格尔的几段重唱。这些重唱并非简单的和声与复调的重叠交织,纵横交错的网状布控高度技巧极为讲究,避免混沌杂乱无章,力求清明错落有致,音乐顺畅流丽起伏跌宕,反差对比变化丰富。
写东北的人和事,似也离不开二人转,刘彤不单是用了它的音乐,同时也借鉴了它的形式。“山脚下的社戏”一场,表现基层干部下基层,用二人转来宣传党的政策,用得灵活巧妙,用得很是地方。刘彤说,付县长的角色原型,本人非常喜爱文艺,且吹得一手好唢呐,同民间艺人和村民,天然多一份亲近。
在这部音乐剧中,两度出现一袭白色衣衫行头,满鬓白发银须的京剧老生。众所周知京剧讲究“千斤念白四两唱”。沈阳京剧院文武老生常东并未开声皮黄行腔,作曲家也并未刻意给他谱写新的段子。“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原词,常东的京剧韵白念得实在好,用在这也是别有深意。“种树书” 既可指关于植物栽培的书籍,亦可泛指需长期投入精力方能完成的重大任务。这段《鹧鸪天》不单是平添一抹特殊色彩,更是刘斌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外化表达。正是这种表达让男主的核心唱段顺理成章,并由此引申出《义勇军誓词歌》。彰武本就是“老梯子”的牺牲地,彰武人为什么能七十年奋斗拼搏到今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就是答案。
可以说,音乐剧如《鲜》剧这般合唱的篇幅与分量并不多见。混声合唱的情绪变化特别张弛有度,雄壮恢弘与柔曼内敛、激情奔涌与深情似水,互为感应相得益彰。最印象深刻也最令人称道的是《云在天上我在漠上》《骂老爷们儿归骂老爷们儿》两首女声合唱,前者清淡安谧如水一般的吟咏;后者七嘴八舌像火一样数落,这首谐谑曲风的声乐段落,歌唱表演均有技术难度,无论音高节奏拍子律动都是一种反常规的写法唱法,真是太有意思了!
最后尾声的童声与混声合唱“锦鸡儿唱啊黄柳儿摇,唱得那雷公公赶着雨来了”,这是一首东北地区的原始小调民歌,刘彤对这个素材的采用匠心独运,“基因变异”原材变形后,音乐成为贯穿全剧的一条主线核心主题。它既洋溢着醇厚的地域风情,又挥洒着音乐剧的幻化呼应,更是《鲜花盛开的地方》主题升华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