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科院在彰武县成功开展 科学试验示范构建花生沙地生态栽培新模式

◇记者:谢冉


  为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推动辽宁花生产业绿色、高效、循环、持续发展,5月14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在彰武县章古台镇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科学试验与示范活动。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吕林有、辽宁省农科院沙地所所长于国庆及沙地所、植保所、质标所、农机所等多个部门的研究员参加活动。

  此次试验示范活动聚焦彰武县北部沙区传统种植与土壤风蚀的矛盾,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模式,成功构建了花生沙地生态栽培新模式。

  活动现场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分别讲解了花生沙地生态栽培新模式花生品种需求和种植模式、花生水肥需求规律特点、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进行了现场示范。

  据了解,省农科院专家团队采用了带状轮作、牧草覆盖、膜下滴灌、培肥地力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对花生品种需求和种植模式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种植模式。还深入探讨了花生水肥需求规律特点,构建了花生水肥一体化技术体系,并开展了花生肥料配方研究,集成了不同施肥模式与土地保育措施。开展了花生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促早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立了绿色标准化示范区,引领了花生绿色标准化生产。

  经过本次试验与示范活动,省农科院成功集成了一套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并筛选出了适宜彰武县种植的花生品种2~3个。这些品种具有抗旱、抗风蚀、高产优质等特点,非常适合在沙地种植。同时,试验还实现了耗水量减少40%~60%,肥料、农药减施15%~20%,肥料、农药利用率提高5%以上的显著效果。亩产量也实现了25~30kg的增产,增产幅度超过5%。

  适宜沙地的花生品种和栽培模式,实现了品种专用化和区域化种植,栽培模式也达到了绿色标准化、防沙生态化和机械化种植的目标。这不仅为彰武县乃至辽宁省的花生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国沙地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