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官波
在刘家村聆听治沙楷模侯贵瀚海播绿的故事;在章古台万亩松林,参观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治沙新树种、新成果;在巴扎兰工程区制高点,俯瞰周围数百座荒山变成绿色画卷;在官营子村的山地果园和村民楼院,切身感受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成果……
6月6日,是“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发出一周年的重要节点。作为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的“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一年来进展如何?近日,记者走进率先启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辽宁省阜新市,深入一线,多方位、多视角探访防沙治沙的新成果、新探索。
绿进沙退亮点纷呈
阜新市现有沙化土地面积300.42万亩,占辽宁省沙化土地的44.7%,被称为辽宁的“风口”和“沙窝子”。针对阜新市沙化土地分布特点,结合辽宁省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总体布局,阜新市制定了《阜新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行动方案(2023年—2030年)》,明确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工作期限为2023年—2030年,分近期、远期两个阶段,确立“一带三区”攻坚格局,“一带”即建设科尔沁沙地南缘锁边林带,“三区”即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区、柳河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绕阳河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
阜新市全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行动核心区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巩固区为细河区、清河门区,共涉及52个乡镇,力争做到县区有战区、乡镇有战场、村屯有阵地,推动实现山河重整、空间重构、乡村重生。
2023年以来,阜新市完成营造林37万亩,修复退化草原13万亩,实施村屯绿化项目3.1万亩;推进沙化耕地治理34万亩,高质量完成5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稻田湿地改造0.63万亩;实施培肥改良示范区建设7000亩,完成保护性耕作5万亩。
一年多以来,阜新全市上下真抓实干,打造了以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阜新县福兴地镇新邱村为代表的千亩锁边林带示范区,以阜新县紫都台镇、七家子镇、王府镇为代表的千亩石质山造林绿化精品示范区,以彰武县平安镇、大德镇、大冷镇千亩方农田林网精品示范区为代表的示范工程……阜新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首战告捷、亮点纷呈。记者从一个个漫漫黄沙变绿洲的故事中看到,在“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号角声中,上演着新一轮绿进沙退的大漠传奇。
彰武的综合治沙模式
走进彰武县章古台镇万亩松林,绿意盎然,松韵清脆,松林以其独特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生命力的奇迹。很难想象这里曾经被漫漫黄沙覆盖。
彰武位于全国最大沙地——科尔沁沙地南部,是辽宁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前沿阵地。
回忆起彰武的历史,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所长于国庆说,曾经,北部沙区的沙层最厚处超过百米,每年约有40%-70%的农田遭受沙灾,粮食亩产不足百斤……
正是在这样一片曾经令人绝望的土地,诞生了中国三大治沙法之一的以灌木固沙为主的综合治沙法。也是在这片土地,开创了樟子松人工治沙的先例,并带动“三北”地区樟子松固沙造林超过1000万亩。
“我这一生和沙漠有缘,只要做好治沙造林这一件事,就知足了。”说起攻坚战,侯贵相信只要人不退,绿就不会退,而沙就不能进。“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在彰武县委书记杨家佳眼中,侯贵正是“彰武治沙精神”的一个缩影。
彰武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赵立东介绍,如今的彰武,在科技助力下,已探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治沙模式。
以树挡沙——以入列“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为契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全面建设防风带、阻沙带、固土带三条防护林带。
以草固沙——从2018年开始,启动实施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区建设,在北部4个乡镇形成了至少54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统一的生态治理区。同时,积极打造“漠上草原”旅游观光带,多渠道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
以水含沙——实施柳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按照“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原则,对县域内67.35公里柳河进行治理,对柳河保护区、辐射区可用土地实施“稻田湿地”工程,从源头扼住河道及两岸裸露土地的沙源。
以光锁沙——按防风治沙、土壤修复、光伏发电、粮食生产及产业发展“五位一体”方针,打造光伏治沙模式,破解“人、地、生态”之间的矛盾,构建“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农牧交错生态治理体系。
目前,彰武的沙化土地面积已减少到199.66万亩,沙化土地占比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96%降至36.56%,“三北”防护林带已向科尔沁腹地推进13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已由2.9%增加到31.47%,扬沙天气已由1953年的43天减少到近10年的平均5天,粮食年产量已由不足2亿斤增加到20亿斤。
对于彰武的转变,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姜生伟生动地形容为,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绿进沙退”。
阜新县的“三沟经验”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地处我国最大沙地——科尔沁沙地边缘,沙化土地面积达100.89万亩。“山上没有树,山下田不收。岁岁受饥寒,辈辈当马牛。”一曲旧民谣,勾勒出这片土地曾经的苦瘠贫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里诞生了著名的“三沟经验”,即毛岭沟的封山育林控制水土流失经验、塔子沟的河边造林防风固沙经验、招束沟拉各拉村的治理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经验。
“为了将荒山的土质改良,我们当地的林业人将一袋一袋的土抬到山上。山上没有路,就用脚踩出路。”站在巴扎兰工程区的山顶,阜新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柴旭光说。
他的身边,是立于山顶的一座人工修建的圆形蓄水池。他的身后,是无数个由山头、沟坡组成的青绿色环状梯田。而曾经,这里是一片连着一片的荒山,由于多为石质山地,土层很薄,林木很难成活,每次大风起,都是黄沙飞。而现在,这片黄色被绿色锁在了脚下。
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到常有游客造访的生态风景区,巴扎兰工程区这片土地之变,受益于持续不断地造林、治沙,让这里的山、水、林、湖、草、沙形成了和谐的整体。“如今,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柴旭光说,目前阜新县已完成石质山造林、退化林修复等人工造林3万亩,栽植村屯绿化美化苗木20万株,完成义务植树200万株,退化林网修复37条。
同样是山、水、林、湖、草、沙的综合治理,记者在于寺镇官营子村看到了另外一个样本。
官营子村土地面积5.28万亩,耕地面积2.31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3万亩。“因为土壤沙化严重,曾经以种植业为主的这片土地,粮食产量低,农民收入少,生活环境差。”官营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庆年说,通过实施科尔沁沙地治理歼灭战,官营子村明确——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
目前,官营子村已改造梯田2000亩,完成了梯田植被恢复。同时,抓住以水治沙这个关键点,利用当地较为丰富的水资源,建成方塘20座、蓄水池40个、水源井300眼、地下管网5万延长米。2024年,规划实施灌区工程,形成地下水网体系化,新增灌溉面积1.3万亩,满足农田灌溉需求,确保粮食产量提升。
谈及攻坚战,阜新县委书记刘彦鸿说,以治沙、肥地、沃土、增产、提效、富民的扎实成效,最终实现“绿满阜新”。下一步,阜新县将围绕水网、林网、路网和锁边林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围绕治山、治田、治水、治林、治沙“五治工程”,为打赢、打胜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贡献力量。
“一年来,辽宁共完成综合治理任务493万亩,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首战告捷。但治沙的复杂性、艰巨性是客观存在的。”姜生伟表示,下一步,辽宁将根据工作方案,强化落实,把资金和政策集中向沙化地区倾斜,努力实现多要素有机结合。同时,不断走出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道路,实现绿富同兴。到2030年,现有沙化林草用地植被综合盖度达到80%以上、荒漠化林草用地植被综合盖度达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