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集中展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丰硕成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榜样引领作用,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了“辽宁好人”推选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经组织推荐、集中公示、评委会评选等程序,决定授予144名同志2023年度“辽宁好人”称号,其中,彰武县李明明、王哲2名同志当选。
李明明主要事迹:
阿尔乡镇是彰武县乃至辽宁省防风治沙的第一道防线,在这片“沙漠变绿洲”的热土上,诞生了众多的治沙英雄和动人故事。在老一辈人心中,“马背护林员”李东魁是当之无愧的代表;可在年轻人口中,被叫得更响亮的是另一个名字——李明明。
追寻父辈的足迹,弘扬治沙精神。李明明是李东魁的女儿,她在父亲身上得到最多的不是呵护和疼爱,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2015年7月,刚从林校毕业的李明明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在父亲的感召下回到家乡工作,是村里仅有的大学生村干部。年纪最小的她身兼村会计、团支部书记等职务,特别是在造林护林工作中,她接过父亲的旗帜,成立青年突击队,是村里护林大队的好帮手,在青年突击队成立后,阿尔乡村再没发生过一次重大火灾。李明明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参加工作以来,她注重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努力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投身于工作实践当中,她用实际行动追逐父亲的脚步,成为新时代治沙精神的传承人。
探索发展的道路,致力乡村振兴。2021年年初,村里迎来五年一届的“两委”换届,年仅32岁的李明明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村委会主任,此时的李明明心中已经勾勒出家乡发展的一幅画卷。早在2019年,她就针对村民以樟子松、杨树造林不产生经济效益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在多个果树品种中进行筛选,发现山杏适宜本地生长,进而提出了先试种再铺开“经济林”的造林思路。经过一年的试验,山杏树适应本村生长条件的特点得到了证实。后又在村里推广栽植800亩左右山杏林,确保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为破解养殖业发展与人居环境之间的矛盾,在2021年8月份,李明明主持开工建设本村的乡村振兴项目——阿尔乡村一体化肉牛养殖基地,并在2021年10月份建成秸秆膨化饲料厂,在2022年5月份建成300KVA的光伏发电站一处,在2022年6月份开工建设粪污处理厂一处。所有项目落地后本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先不足20万元到目前突破百万元,为村集体增收找到了新方案。在进步之路上,李明明不断追求探索,虽然还存在理论不够扎实、实践经验不足等局限性,但作为英雄治沙人的后代,李明明必将走出一条属于年轻人的“治沙兴业、绿富同行”的治沙新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新一代治沙人的风采,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王哲主要事迹:
90后的王哲,是阜新市彰武县嘉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一名外卖送餐员,他用努力成为了照亮自己生活的那束光,同时也为别人带去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儿时命运多舛,寄人篱下挑重担。王哲5岁时父母离异,因为父亲的懈怠,他常常忍饥挨饿,要饭吃,到垃圾堆里捡生活用品,但仍有很多好心人帮助他,至今,王哲仍心存感激。15岁时,他住进了姥姥家,辍学帮家里干起了农活,还利用闲暇时间帮村里人收拾鸡粪挣钱,生活的磨砺让王哲从小就有了超越同龄人的成熟。
意外痛失右臂,回乡从头开始。18岁时,由于工作上的一次事故,王哲的右手臂被压断,原本刚好起来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点。2019年,他回到家乡彰武,加入美团外卖配送队伍中,他靠坚强的毅力,克服先天条件不足,在外卖行业挥洒自己的汗水。凭着一股干劲、一股精神,王哲的工作业绩一直名列前茅,疫情期间也坚定冲在前面,也得到了公司和同事们的认可和钦佩。虽然自身残疾,却不忘努力帮助他人,用坚毅与坚定,乐观的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彰武因疫情封城的特殊时期,从来都闲不住的王哲开始在抖音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初心是想通过自己的事迹,给有同样遭遇的人一些鼓舞,没想到王哲鼓舞人心的励志内容让每一个视频都能吸引1000个赞。这背后的辛苦也是异于常人,有些镜头对于只能单手拍摄的他来说,要重复拍上十几遍。王哲说,因为视频受到关注后开始有一些公司找他签约,希望打造一个卖惨的人设来吸引粉丝,面对优渥的待遇诱惑,他也毅然拒绝了,因为这和他从小到大内心坚持的理念完全相反,他只想发一些向上、鼓励大家的内容,记录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态度,不需要任何人设,“做视频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成为网红,就是想自己老了以后,能有一个地方可以回头看看,记录自己曾经走过的日子。
克服生活困苦,努力帮助他人。随着生活慢慢步入正轨,现在的王哲也有了自己对未来的人生规划,他想做骑手攒几年钱,有一定积蓄之后开一家小店,因为他经常送餐,已经和很多人熟识了,这期间他也一直在研究彰武这里做的比较好的外卖餐饮,他想通过了解如何做一家餐饮店铺,让生活过得更好一些,等自己日子走入正轨,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他想把自己挣到的20%的钱捐给和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王哲的眼神中除了坚韧和坚定,还有光,就是那种历尽千帆后归来仍是少年的光。支撑他一路走来的从来不是什么苦难和磨练,而是他自己在黑暗中为自己照亮的不断前行的那束光。这就是王哲,一个不忘初心努力前行的年轻人,一个骑着特殊电动车穿梭在城市茫茫人海的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