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碳中和林:价值厚重 生机盎然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我国按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它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也是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问题的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之一。

  2022年国家主场活动在辽宁举办,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辽宁的关心、厚爱和支持,是对辽宁更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的有力推动。

  彰武,作为2022年“6·5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分会场,“碳中和林”建设在新中国科学治沙的起点——章古台镇境内,辽宁省沙地研究所章古台试验站东南,是由辽宁省生态环境厅会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辽宁省自然资源厅、辽宁省林业和草原局、阜新市人民政府在彰武县开展义务植树200亩。该项目设计主题融入了“月亮”暨碳元素符号“C”的公园设计理念,种植的主要树种为彰武松、油松、元宝枫、黄菠萝、蒙古栎、暴马丁香等15种针阔叶乔灌树种,共栽植5-10年生良种壮苗1万余株,采用针阔带状、块状混交造林,营造乔灌草复合型模式进行种植。

  “碳中和林”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森林是粮库、钱库、水库、碳库的一次具体实践;是彰武70年生态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是“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治沙精神的传承发展。

  “碳中和林”建设的价值体现三个方面。一是生态价值丰厚。营造碳中和林,在增加有林地面积的同时,能够提高森林质量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调节区域小气候、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等重要生态功能。按照“碳中和林”0.4 吨/亩/年计算,三年造林可固碳5.9万吨。二是经济价值可观。“碳中和林”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从而产生国际公认的碳减排量增量,六年后投入到市场上出售可获得一定经济收益,可实现助农增收。如按碳汇单价100元/吨计算,全县2022-2024年扩量造林8.6万亩,可实现经济效益344万元。三是社会价值坚实。项目建设不仅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起到了稳定社会作用,还会起到环境教育、精神价值、生命支持和增强人们了解自然、爱护生态、爱林、护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有益作用。特别是阜新市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将“碳中和林”作为现场教学点,进一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