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平均亩产600公斤以上,将贫瘠的沙地改良为优质水稻田,为‘以水含沙’系统治沙工程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10月16日,省农科院水稻所、阜新市科技局联合组织专家组,对位于彰武县大冷镇的沙地水稻示范基地进行测产验收,得出上述结论。
“这是我们在大冷镇深耕的第四年,水稻种植从零开始,到取得现在这个收成,实属不易。”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郑文静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水稻种植,改变了当地的土壤结构,减轻了风沙的危害,变沙土地为米粮川,其生态意义价值更高。
大冷镇位于彰武县西北部,土地薄,风沙大,原本当地以种植玉米为主,春季刮风时,对面5米以外很难看到人。为了实现种植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省农科院水稻所依托与彰武县科技共建项目及省科技特派团项目,在彰武县大冷镇建设水稻示范基地,构建优质高产品种、工厂化育苗、机械化生产等一系列丰产增效技术模式,不断试验摸索将沙地贫瘠土壤逐步改造为优质水稻田。
“起步期是非常艰难的。”省农科院水稻所专家韩勇说,因为当地沙土地地势不平,含水性差,且具有盐碱性,育苗成活率低,水肥“跑冒滴漏”严重。为了尽早让水稻在当地“安家”,韩勇等专家驻扎在地头,年复一年地进行技术攻关。不断筛选分蘖率高,耐贫瘠,生长力强的品种,并通过水肥管理,改良沙土地。
第一年在沙土地上留下了水稻生长过的痕迹,第二年沙土中开始见到土壤颗粒,第三年种植区的水肥被“锁”住了,而今年水稻产量达到了1200斤/亩。
“将原本的玉米旱田,改成现在的水稻田,种植效益比过去亩产增加了千元左右。”民泰(阜新)农业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经理杨林说,同时,“以水含沙”的方式,是治沙的有效手段,现在水田种植的区域,即使大风天也不起沙,这对于彰武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大有裨益。
水田有产量了,沙地也变成湿地了。“今后,我们还要在当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同时继续开展工厂化育苗,节水稻作等种植模式,取得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郑文静说。
说话间,一只喜鹊从稻田地上空飞过,为这里的生态环境改善投下了“信任票”。(记者李越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