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以前可不是这样。”小区居民李阿姨微笑着对记者说,“那时候的小区总是乱七八糟的,也破烂不堪的,政府这回把这小区改造了,觉得今天的小区真是挺好啊!”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关乎城市发展。彰武县以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抓手,围绕基础设施完善、生活品质提高的要求,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努力提升老旧小区的居住质量,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今年以来,彰武县住建局汇同彰武镇等相关部门,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致力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成立或不断完善业主委员会,完善小区基础设施,让老旧小区重焕新颜。目前,第一批18个小区主体和配套工程均已全部开工,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90%;第二批22个小区已完成全部工程量的70%,实现了老旧小区焕新升级,提升了人居环境品质,在让“老”居民乐享“新”生活的同时,也切实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
高质完善施工体系在听民声上下功夫
老旧小区改造牵动着民生福祉,畅通高效的沟通体系成为实施改造的关键。为此,彰武镇相关社区及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人员,深入部分老旧小区,加大宣传力度,全方面、多角度宣传老旧小区改造意义、政策、实施步骤和改造成效,让广大群众了解、理解、支持改造工作,形成深厚的社会氛围,组织居民代表全程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改造项目、改造标准、后续管理模式等均充分征求了改造小区居民意见,让广大居民提高对城市更新的了解与认知,并积极参与到城市更新建设中来。
在小区座谈上,来自社区及物业的工作人员、业主代表等齐聚一堂,就楼院小区怎么改、如何改等展开交流。工作人员全面深入了解实际情况,认真收集业主代表反映的问题,共同研讨改造内容。
“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很多居民,各小区改造内容也不一样,方案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最大限度按照居民需求实现定制化设计、施工。”小区改造项目设计专工介绍说。针对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综合绘制老旧小区改造问题导向清单,探索制定解决方案,为后续顺利施工打好基础、细致绘制施工图。
在改造期间,施工队伍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施工扰民,如在小区出入口及楼栋单元口设置施工公示牌,在小区周边申请设置临时停车点等。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不打扰居民正常休息。
高效推进改造工作在细节上下功夫
农行住宅小区位于新兴路3-3、3-4号,走进小区,目之所及是一条干净整洁的主干道,两侧楼体外立面被粉刷一新;一排排规范的停车位上车辆停放有序;崭新的垃圾回收分类垃圾桶规整摆放……整个小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们在改造之初就确定了在细节上下功夫的原则,从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标准体系入手,确保改造后的小区环境优美、功能上基本保证齐全。”农行住宅小区改造工程负责人表示。
据悉,此次小区改造由县住建局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成立“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包含老旧小区改造在内的城市更新建设工作,集合工程、设计、成本、招采、后勤各部门人员,专门负责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各项工作。按照“先主体、后配套,先楼体、后地面,先地上、后地下”原则,有序组织、统筹协调施工,对施工区域的违法建筑及私搭乱建进行及时清理拆除,保证了小区改造后规整、美观。
另外,鉴于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的特殊性,在2024年初,县政府就改造前规划、设计、土地、施工、消防、环保等相关手续进行依法依规审批,整个体系涵盖设计、成本、质量、安全文明、验收管理等各个方面,在后续工作过程中也会不断通过现场实践,对其进行验证、改进和完善。
高标测绘严施工在科学编制上下功夫
2024年,彰武县老旧小区共涉及40个小区、55栋楼、2276户、18.9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包括主体工程和内配套工程两部分。主体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屋面防水及保温、外墙保温及涂料、落水管更新、单元门窗更换、楼梯间粉刷、无障碍改造、室外台阶散水坡道重做、雨篷维修、标识牌更换、楼梯间供暖改造、楼梯间声控灯改造、楼梯间照明线路、新建弱电线槽等。内配套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道路硬化、小区绿化、雨水、污水、照明、通信、供热、小区封闭、配套基础设施及环境卫生等工程。
改造过程中,住建局按照老旧小区实际情况,科学编制改造实施方案,确保施工图能够精准反映施工内容,做到数量准确、位置清晰、造价合理。
据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小组设计负责人介绍,他们从楼立面测绘、地形图测绘、绿化测绘、管线探测、统计工作等各个方面不断完善测绘内容,打牢施工基础,力争打造高品质的改造工程。同时,细致开展施工图的审图工作,抽调各专业技术人员,从材料选用、参数描述、节点做法、改造标准、方案合理性、图纸完整性开展下水排水、墙体保温、照明路灯、通行道路、小区绿化等施工图审查,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对改造完小区进行效果评价。
下一步,彰武县结合居民意见诉求,科学高效、规范有序推进各项目环节开展,推动更多老旧小区早日实现焕新升级、美丽蝶变。在小区治理上,打造“支部引领、党员担当、发动群众、小区自治”模式,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共治、共评的长效机制,让改造成果保持美化、净化、亮化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