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葫芦烙刻手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徐丽艳在注重技艺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技艺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她还组织开展葫芦种植、加工、销售,形成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组织技能培训和非遗进校园活动,如今已超过1000余人次。家传的手艺在阜新彰武的传统葫芦烙刻手工技艺传习馆里,徐丽艳正在给葫芦上的牡丹图案“上色”。她先用红色颜料给每片花瓣涂上底色,再用烙铁在花瓣上烙印出细节,让焦糊的黑色与红色叠加,形成更明艳厚重的色彩。烙画后,她还要用水擦洗图案,然后再涂红色,再去烙画……反复几次,一朵如火焰般炽热的红牡丹跃然画上。葫芦,谐音“福禄”,寓意着福禄吉祥,深受人们喜爱。而以葫芦为纸、烙铁为笔,把绘画、雕刻等技艺巧妙地融汇在一起,就成了一门令人称奇的艺术——葫芦烙画。徐丽艳的手艺来自家传。她的祖上以刻碑刻章为生,有时会在自家种的葫芦上烙刻一些寓意美好的图案和文字,每逢街坊邻居办喜事,就把这些葫芦当作礼物送人,取“送福禄”之意。在她的记忆中,童年的仓房里挂满了葫芦,只不过当时上面雕刻的图案很简单。她从小就拿着刻刀跟祖父学葫芦烙刻。葫芦皮硬而滑,稍不注意就会滑刀,甚至冲出葫芦,划破拇指。自从她拿起刻刀,拇指上的伤就没断过。
重执烙笔刻刀1996年,徐丽艳下岗了。她干过美容院,当过商场经理,但始终没有找到人生方向。直到2002年,她从旧物中翻出了祖父留下的葫芦……她拿起刻刀,一点点回忆着如何布线、如何走刀……祖父模糊的叮嘱在她脑海中逐渐清晰了起来。她用简单的烙刻技法,创作了15幅大小不一的葫芦画。她的作品被山东聊城的一位商人看到后直接全部买下,并且给了她1200元报酬。这是她通过手艺赚到的第一桶金,虽然不多,但坚定了她在这条路上深耕的信心。传统的烙刻画像素描一样,用黑白灰体现画面立体感,但徐丽艳不满足于此。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试验,她不仅可以在葫芦上烙刻图案,还能自如地运用颜色形成彩烙风格。她结合传统大漆和螺钿工艺,制作出大漆工艺葫芦。先在葫芦上打好捻,嵌入螺钿,再刷上大漆,等7天之后大漆干透,进行打磨至表面平滑,然后再刷漆,再打磨……一件作品要反复刷上20遍大漆,才能达到古朴雅致、线条流畅、手感滑润的程度。她还把景泰蓝的工艺运用到葫芦上,在上面掐丝“点蓝”。她把彰武治沙精神融入作品中,将当地的沙子染色,替换掉景泰蓝工艺中的珐琅釉料,既拙朴自然,又隐喻了“变废为宝,点沙成金”的彰武治沙精神。徐丽艳不断潜心学习,大胆尝试,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她发明了纹刺技法,像文身一样,采用勾、勒、点、染手法,给葫芦刺青,针眼的凹陷使作品的立体感更强,更具现代气息。徐丽艳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其中,葫芦烙画《鱼跃龙门》在2022年首届“查海杯”工艺美术精品大赛中荣获金奖,流体葫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2023年荣获中国聊城精品大赛彩绘类铜奖,并在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展览,葫芦彩烙《连年有余》《双龙献瑞》分获2024天津“荣大杯”创意技能大赛银奖和铜奖。
宣传葫芦文化,打造葫芦产业随着徐丽艳参加的比赛越来越多,她的眼界也越来越开阔。她去了山东聊城,看到当地的葫芦产业十分红火,于是也萌生了种葫芦的想法。2022年,徐丽艳弄了块地专门种植葫芦。虽然有业内朋友、老师提供技术支持,但种葫芦之路并不顺利。葫芦在每年三四月种,九十月收,期间需要疏花疏果,掐枝打杈选果等工序,这些对徐丽艳来说并不算太难。但是连日的雨水导致她种的第一茬葫芦颗粒无收。之后,葫芦又感染了炭疽病,短短三天,就毁掉了整个葫芦园。等到终于能种出成品的葫芦时,又赶上她的父亲住院,她在医院照顾了二十多天,回来后发现,下架的葫芦因打皮后没能及时通风晾晒,在地里全部变成了花皮,无法再用。经过不断试错,2023年,她种的葫芦达70%以上成品率,每亩地能卖2万多元。有了成熟的葫芦种植方法,打通了上下游的供销链后,她开始去找农户商量合作事宜。“种葫芦不占太多土地,能帮大家增加收入。”她把经验无偿分享给农户,并免费提供种子,签合同保证回收渠道。现在,她已经与新秋镇东沟村的农户签订了合同,2024年一年帮助农户平均增收1000元至1500元。助力农户创收,大家都说徐丽艳是好人,其实,在徐丽艳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她想在当地发展起来可以比肩山东聊城的葫芦产业。要想发展葫芦产业,首先要有葫芦文化氛围。徐丽艳觉得,现代人对传统的葫芦文化了解甚少,于是,她把自家的门市房改造成了葫芦烙刻手工技艺传习馆。她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都陈列在这里,让来参观的观众受到传统葫芦文化的熏陶。此外,她还把葫芦文化带进了校园。她建立了400平方米的研学基地,精心打造研学路线,让孩子们参与葫芦创作,了解葫芦的传统技艺,从设计图案到动手创作,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思维。她组织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欢,累计授课人数达到1000余人次。每堂课后,大家都在争着比较自己的作品。她说,今天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下葫芦文化的种子,将来就可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散叶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