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堡镇: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是打好道路交通三年翻身仗。“一事一

议”11.5公里道路工程申报工作,已纳入2024年新建任务。完成郑大线6.4公里维修改造上报工作。对郑大线8.3公里,万干线4.8公里公路两侧进行绿化。完成郑大线6.4公里的公路大修工程设计工作。

  二是公共服务全面升级。完成7个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截至目前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开展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工作,做实做细普查各项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五经普”各项工作。推深做实文明执法工作,全年开展执法行动51次,办理执法案件21起,覆盖电动车、封山禁牧、秸秆禁烧、食品、燃气安全等多领域,街面秩序水平不断提升。完成农户燃气三件套安装1174户,并对用户实施定期监测监管。10个农家书屋实现全面整改升级,增设流动书屋13个,先后开展线上线下读书活动60余场。

  三是筑牢农田水利建设。全镇共清淤干渠3.6万米延长米,形成沟渠畅通、河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网络体系。对全镇877眼8寸井进行全面水源检查。实施移民工程争取15万元修建水泥路1公里。排查险工险段12处。

  扎实做好民生保障,不断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落实落细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切实加强帮扶措施,为全镇建档立卡1708人每人缴纳30元意外险,共计缴纳51240元。为168名脱贫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新增低保14户,20人。规范发放农村低保金、特困人员供养、高龄、失能老人等各类救助补助314.9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7%。积极做好残疾人关心关爱工作,为6户残疾人争取无障碍改造项目。关心关爱退役军人,为3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5万余元;为162名优抚对象争取优抚资金64.5万元。实时监测1007户脱贫户住房安全保障情况,完成危房改造19户。实施贫困大学生雨露计划,为13名准大学生争取助学金3.9万元。今年以来我镇新生儿出生38人,为1939人争取奖励扶助资金189万元。加大返乡就业创业支持力度,提供更多务工就业机会,全年对外输出劳动力2687人,培树创业带头人3人。2名适龄青年通过层层选拔,成功入伍参军。

  抓好抓实基层社会治理,全力打造平安乡镇

  一是社会治理切实加强。扎实开展社会矛盾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化解”专项行动,镇村两级全面摸排各类矛盾纠纷共计41件,调解成功率达100%。镇域内治安案件45件,侦破刑事案件9起,无重大刑事案件。对刑释解教、社区矫正、精神失常等87名重点人群进行全面管控。落实落细“15条硬措施”,实现重大安全事故“零”发生,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发现问题隐患6处,整改到位6处,整改率100%。

  二是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坚持把政府工作全盘纳入法治框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行政决策制度,决策公信力、执行力显著提升。今年以来,共接待信访群众43人次,办理信访案件19件,信访办结率达到100%。12345、“阜政通”等平台投诉件138件,满意办结率93.5%,企业和群众满意率不断提升。依法主动公开政务信息。

  三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主议事常态化,利用“六步工作法”民主议事程序解决村级事务57件。利用“彰武融媒”发布信息64条,在学习强国刊登6条。全年兴隆堡镇荣获辽宁省文明村镇,推选市级最美家庭1户,县级最美家庭1户,全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和实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部署要求,我镇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强化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部署、精准施策,以更高的站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社会大局稳定工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力争全镇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一)转变作风、担当作为,深入推进自身建设工作。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抓手,增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压实“一岗双责”,严守中央八项规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严”的主基调推进正风肃纪,为我镇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清正廉洁的作风保障。

  (二)赶前抓早、谋定快动,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坚持“稳字当头、实字托底”,抓早抓好抓实明年重点项目各项工作,聚焦关键抓攻坚。着力细化落实工作责任,主动跟进、积极联动、强化举措、攻坚克难。依托彰武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持续招引“飞地”项目落户县级工业园区,扶持辽宁春潮、彰武永红和中联天盛等骨干企业发展壮大。

  (三)群策群力、真抓实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持续做好于家村美丽乡村暨三生融合示范区项目。提升于家村芹菜基地的育苗能力、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打造全市芹菜第一村。大力发展现代化养殖业,精准规划深耕“羊”产业,持续打造全县最为完整的全羊产业链。因地制宜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打造“一村一品”为重要抓手,实现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

  (四)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为统领,对沙化一般性耕地、基本农田及林地进行全面治理。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优化庭院经济。全面落实河长制,常态化开展水源地执法检查。加大秸秆露天焚烧巡查打击力度,推进清洁取暖“绿色”过冬。积极引导全社会主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五)加固底板、防范风险,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扎实抓好公共安全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道路交通、燃气、自建房、危化品、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源头。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惩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偷渡走私等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行为,推进突出毒品问题整治。

  (六)勤政为民、脚踏实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工作,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险工作,全面落实应保尽保,应发就发。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救助、困难帮扶机制,关心关爱失独家庭、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按照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的要求,把群众服务好,让群众满意,把服务做实,继续落实监督,加强对村的业务指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