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战沙?生存与发展之需
站在章古台镇富源村的植树造林现场,西北风裹挟着细沙扑面而来,迷得人睁不开眼。在呼啸的风中,能切身感受到在这里植树造林的不易。
“看,那边就是蒙古高原,是我们这儿的‘沙源地’。”彰武县草原示范区管委会生态恢复部部长李全指着西北方向,在风沙中提高嗓音介绍道。“我们年复一年地种树,与风沙‘赛跑’,为的就是防止沙地南侵,蚕食我们脚下赖以生存的土地。”
阜新地处北纬42°,从全球视角看,这是一条相对宜居的“黄金纬度带”,有温和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然而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长达322公里的风沙线,让这里年复一年被动接收来自蒙古高原的风沙。
于是,与风沙博弈,成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必修课。
这是一项紧急且重要的“功课”。看地理条件,蒙古高原的平均海拔是1580米,阜新市的平均海拔为146米。蒙古高原的风沙“俯冲”而下,重力与势能转换加剧沙尘输送,让沙尘粒子更快被“搬运”到阜新。
而阜新风沙最为严重的彰武县,距离辽宁省会沈阳的直线距离仅120公里,这里的沙尘乘风直下,仅1个小时就能直达沈阳,这直接影响辽宁中部城市群乃至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因此,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不仅是阜新的家园保卫战,更是维护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
这又是一项需要久久为功的事业。毕竟,生态改善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是场年复一年的“持久战”,稍有懈怠就可能“沙进人退”。
先说扩绿。沙地里栽树,难。浇下去的水,转眼就没了踪影。李全随手抓起一把沙土,轻轻一捏,沙粒便从指缝间簌簌流泻。“风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很多时候树种了三四回才能扎下根。不停地种树,提高树木成活率是我们与风沙不断进行的‘拉锯战’。”
再说更新。树木成活后,并非一劳永逸。沙地上自然条件恶劣,树木衰老退化快,需要不断修复补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福兴地镇党委书记李国柱谈起退化林修复颇有感触。福兴地镇新邱村是阜新“八大风口”之一,经过多年造林,生态屏障逐步建立,但前些年受到极端天气影响,大片的榆树受冻坏死。“我们只能分批更新,像修补渔网一样,一块一块来。”李国柱说。
还需提质。经过多年造林,森林的“体量”有了,但“体质”仍显不足。阜新现有沙化林地136万亩,但林分结构单一、植被层次简单,抵御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意识到这一问题,阜新现在植树造林多以种植樟子松、彰武松、元宝枫等多树种为主,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及防风固沙能力。
“植”此青绿,不负青山。阜新人种树拼增量更拼质量,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植一片绿一方。
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不仅要植树造林抵御“外部沙源”,还需因地制宜治理“内部沙患”。
被称为“北方小黄河”的柳河,是阜新内部沙患的主要来源地。自科尔沁沙地而来,在彰武县蜿蜒穿行上百公里后注入辽河。名字虽“秀气”,却携带大量泥沙,因此在阜新有着“治辽不治柳,最后必出丑”之说。
综合施策治理沙源,阜新将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作为“十项攻坚行动”之首,加强攻坚任务系统谋划,科学统筹全域生态治理,推进千里阻沙带、柳河生态廊道建设等,迅速打开沙地治理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