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什么时候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取得长足发展;什么时候忽视党的作风建设,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遭受极其严重的挫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过去大大增加。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雷厉风行抓作风建设,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这里。中央八项规定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当前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个重要目的是教育全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立场,都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都不能丢掉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都不能脱离群众路线这一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党的作风是党自我革命的强大动力。打铁必须自身硬。怎样才算过硬?就是要敢于进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防止祸起萧墙。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党的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自我革命中具有引领意义和内生作用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也是党自我革命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之后,面对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党要管党怎么管?全面从严治党怎么严?经过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抓党的建设要从“四风”抓起,抓“四风”要首先把中央八项规定抓好。作风建设,是在党的作风方面开展自我革命。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丰富了自我革命有效途径。加强作风建设,必须刀刃向内、与不正之风作坚决斗争。反对形式主义,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反对官僚主义,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反对享乐主义,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反对奢靡之风,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以优良作风作引领,以严明纪律强保障,以反腐惩恶清障碍,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贵州和云南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八项规定确实是推动了根本性的变化,风气为之一新,过去积重难返的现象大部分没有了。”
越是长期执政越是要加强作风教育和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提出抓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反对奢靡之风,就是提出了一个抓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一个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切入点。全党同志一定要从这样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党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作风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随着党执政时间增加和党所处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作风问题越来越复杂地表现出来,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房间要经常打扫,镜子要经常擦拭。作为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决惩治腐败、纠治不正之风,坚决清除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消极因素。否则,必然浪费有限资源,延误各项工作,疏远人民群众,败坏党风政风,最终会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长期执政,党内形形色色的作风问题越是突出,我们越是要加强作风教育和作风建设。”
概而言之,党的作风建设是植根于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步伐才走到今天的。要继续做到政治上清醒、作风上清廉,就必须做到理论上坚定、党性上坚强。要通过深入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特别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作风问题背后的党性问题,标本兼治、固本培元,在治标的基础上治本,在解决好“不敢”“不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好“不想”,做到“不敢、不能、不想”一体推进。这就是作风建设的治本之策,也是作风建设背后的深层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作风建设要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中深入学习领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本质要求、重大举措、重点任务、有效途径、制度保障、重要目的等,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更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是治理理念、系统观念、辩证思维在管党治党领域的体现。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抓作风建设,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重点突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根本宗旨、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党员、干部坚持优良作风、抵制不良作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领导干部要把锤炼党性、提高思想觉悟作为终身课题,活到老、学到老、修养到老。
坚持以上率下,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躬行者,政之始也。”中国历史传统从来都讲以身作则。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冲在前、干在先,是我们党走向成功的关键。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为作风建设立下八项规定,到十九届、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先后两次修订实施细则,再到中央政治局每年听取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情况汇报等,持续释放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的强烈信号,充分发挥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头雁效应”,推动全党作风建设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带头向党中央看齐,不仅管好自身,还要管好家人亲戚、管好身边人身边事、管好主管分管领域风气,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和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坚持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向上向善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带好头、尽好责。
坚持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纠风之难,难在防止反弹。“四风”问题积习甚深,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复杂历史现象,有深刻的思想和利益根源,也有现实的主客观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改进作风问题上,我们不能退,也退不得,必须保持常抓的韧劲、长抓的耐心,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要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严肃查处,寸步不让,既着力针对面上“四风”问题的各种表现,该纠正的纠正,该禁止的禁止,也查找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理想信念、工作程序、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抑制不正之风。
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同根同源、互为表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相互交织,是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要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明确要求“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这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经验的凝练总结,也为当前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科学指导。要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既“由风查腐”循线深挖,严查违规吃喝背后的官商勾结、利益输送问题,监管缺失背后的以权谋私、权钱交易问题;又“由腐纠风”双向突破,严查与腐败相伴而生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推动风腐同查同治相互促进。
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作风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整体战,要坚决避免陷入“抓一抓就好一些、放一放就松下来”的怪圈。锅内扬汤不如釜底抽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关键要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没有制度保证,改进作风的成果最后也保不住。”许多问题,看起来是风气问题,往深处剖析又往往是体制机制问题。要深化改革、转变职能,聚焦作决策、定政策、审批监管等行使权力的关键环节,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滋生不正之风的漏洞,以刚性的制度规定和严格的制度执行,让作风建设的规定“硬起来”,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反弹。
坚持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中央八项规定不仅荡涤了看得见的歪风,也在深刻纠正着社会上不良的公私观、是非观、义利观,推动了一场关于价值观的深层重塑,推动改变政治生态、文化土壤和社会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解决“四风”问题延伸开去,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今年,“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正在谋划。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决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传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当好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概而言之,当今中国最大的实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党只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才能担此重任。毫无疑问,作风建设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由此观之,作风建设事关“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因而,作风建设必须“永远在路上”。这就是作风建设最大的实践逻辑。就自身而言,作风建设要“永远在路上”,就必须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就必须将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要求付诸实践。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致力于积极‘改变世界’”的鲜明实践品格,“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这就是党的作风建设实践逻辑的又一层含义。(作者系原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本文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