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南缘,辽宁省彰武县章古台镇,一排排樟子松挺立在曾经的流动沙丘上,针叶在风中簌簌作响。这是中国最早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
70余年前,新中国第一支治沙科研团队从这里出发,不仅锁住了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更开启了中国科学治沙的传奇征程。70余年间,一代代治沙人扎根沙海荒山,让这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留下了风沙刮不走的奋斗足迹。
新中国科学治沙的第一块试验田
一年365天,刮风的日子超过200天。“大风一刮,一碗米半碗沙,五步不见爹和妈。”20世纪50年代的彰武,是远近闻名的“沙窝子”。为了治沙,1952年辽西省林业试验站在彰武县章古台镇成立,这是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前身,也是新中国第一支治沙科研团队。
沙地里种什么才能固沙?这是当年摆在治沙人员面前的第一个问题。有人在沙漠深处找到了名叫“锦鸡儿”的灌木,其根系发达,具有喜光耐旱,耐瘠薄等多种特性。治沙人员先把这种灌木种在院子里,再移栽到沙地里,随着面积扩大,曾经白茫茫的沙地多了些星星点点的绿色。
光有灌木挡不住风沙。“还是得种树。”时任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的刘斌,看中了种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樟子松。这种树种耐干旱、耐瘠薄、耐严寒,但多集中在高纬度地区,“北树南移”此前并无成功的经验。
试种第一年,沙地的樟子松仅有两株幸存下来。第二年,刘斌和同事们又给新栽种的樟子松树苗盖上防寒土,细心培育下,新一批的樟子松终于安全越冬并开始正常生长,由此开创了樟子松造林治沙的先河。
但好景不长,1991年,包括辽宁在内的多地樟子松出现群团状枯死,呈现流行性暴发趋势。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宋晓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每天穿梭在松林间观察,收集样本,查找资料,探寻樟子松的死因。
“我们发现,与樟子松人工林退化关系密切的主要病害是松枯梢病,主要害虫是松沫蝉。”宋晓东说,此外,“北树南移”加速了樟子松的成熟与衰老。找准了病因,宋晓东团队通过疏伐、改造、修枝及药剂防治等措施,使得樟子松的死亡率逐步降低。
如今,当年仅有20厘米高的樟子松苗已长成平均高度20余米的大树。曾经的移动沙丘,也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山林。
1978年,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现在樟子松已成为“三北”地区防沙治沙的主要树种,在河北塞罕坝、陕西榆林等地推广,总面积超过1000万亩。
20世纪80年代,彰武县章古台镇荒漠旧貌(资料照片)。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