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特别记录】98岁抗战老兵陈树春:从峰火战场到岁月荣光(记者 刘丹 摄影 徐超)

  夏日的一个午后,记者在彰武县彰武镇相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抗战老兵陈树春的家。一进门,今年98岁的陈树春老人正坐在简朴的客厅里等着我们,明亮的阳光透过窗户和绿植洒落到老人身上,映照着胸前的党员徽章格外显眼。

                        

  17岁参军:军队就像一个大家庭


  陈树春1927年出生于山东省沂水县中诸坞村,1944年参军,成为山东鲁中军区后勤教导大队卫生训练队的一名学员,1945年成为山东鲁中三师七团卫生队的见习卫生员。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在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七旅十九团炮兵连、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七师解放团担任卫生员,1948年入党。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先后在四十军解放团、四十军炮兵团、四十军后勤汽车营、四十军后勤担架团、四十军教导大队担任卫生班长、副护士长、护士长。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经过培训学习,成为一名军医。1966年退伍,分配到彰武县后新秋医院任院长,1967年到彰武县人民医院任党委书记,1980年任彰武县卫生局副局长,1985年离休。


  “我当兵那年17岁,看上去又瘦又小……那时候家里特别穷,我还有个哥哥,一家人吃饭都成困难……那年秋天村里来了队伍,乡亲们都说这真是‘咱穷人的队伍’,不打不骂,待人和气……同村有一帮儿青壮年,一起进了队伍……”陈树春讲,“从小也没上过学,刚到部队上啥也不懂,就感觉部队上太好了。那时候部队上也特别困难,武器也少,几个人才一杆枪……我长得瘦小,就派我混进沂水县城侦查日军的情况,岗楼、碉堡在啥位置?看见多少日本兵?我穿戴很破烂,浑身脏得有怪味,像个流浪的小叫花子,每隔几天就跑一趟,不知道害怕,一次也没有暴露……同样去执行任务的几个战友都先后被日军发现,牺牲了。”


  “人民的队伍,军队就像一个大家庭。”这是部队生活留给陈树春最深刻的感受。他正是在人民军队里得到了一点一滴的学习、锻炼和成长,也是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百炼成钢。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如今,老人家依然能够记得的亲身经历的战役包括:1946年5月的四平保卫战大太山阻击战、梅河口阻击战,1946年6月的沈阳沙岭子攻坚战,1947年2月的通化小荒阻击战,1951年2月朝鲜战场的砥平里战斗等等。其实,只要翻开陈树春所在部队山东鲁中三师、东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的军史资料,这是一支战功卓著,有着赫赫威名的英雄部队。可以想见,陈树春在参军之后的近十年烽火岁月中,究竟经历了多少次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


  言传身教:留给孩子的宝贵财富     


  “从小的记忆里,我爸就极少跟我们讲述他所经历的战斗故事。我们当然好奇地问过,但发现他每次讲起战争年代的经历都特别激动,特别怀念他那些牺牲的战友,特别是年岁大了之后,情绪波动很大,所以家人都特别注意,有意避开此类的话题。”陈树春的三儿子陈学军告诉记者,“不过,透过点点滴滴的回忆,我们还是了解到一些他当年的故事。应该说战争的残酷以及生死考验如影随形,幸运的是,他没有负过重伤……离死神最近的一次,是从前线向后方转运伤员的途中翻车,他的脊柱被砸,经过了多年才逐渐康复。”


  “从小,我爸对我们四个孩子的管教特别严……他留给我们几个孩子的印象,始终就是带着无限热情地投入工作,兢兢业业,廉洁奉公。同时,从不以老资格自居……‘我们这些老兵能活着参与新中国建设,已经是幸运中的幸运,如何才能对得起那些早已牺牲的战友们?’这是我爸常讲的一句话。”陈学军讲,“年轻的时候不是很理解。比如说,我妈跟着我爸来到彰武后,就一直在医院里当临时工,很多人都劝我爸找机会给我妈转变个身份,可他坚决不同意,甚至把机会让给了别人……后来渐渐懂了,他言传身教的这些,恰恰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陈树春共有四个子女,分别在教育、司法、税务等领域工作,如今都已退休,而四世同堂的一大家子人幸福和谐,其乐融融。


  热爱学习:革命军人本色不能丢


  在陈树春家客厅的墙面上,记者看到了这个幸福大家庭的“全家福”照片。同时,还看到了两幅大大的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山东省地图。


  “看地图是他的习惯。山东沂蒙山是他格外关注的老家。”陈学军告诉记者,战争年代的老父亲曾经随部队从山东老家一路打到东北,又从东北一路打到海南岛,转而又入朝作战。和平年代,祖国建设得越来越好,他特别想再到大江南北看一看,回山东老家看一看更是他的渴望。可在职的时候全身心忙工作,机会太少。离休后,除了各地走一走,他每天必做的事情是收看《新闻联播》,读书看报。而每每看到祖国建设发展的好消息,他都习惯性地比照地图,讲给我们听。


  果然,在老人家的床头书桌上,记者见到了整齐摆放的《参考消息》,还有《二十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火红党旗映征程》等书籍。书籍、报纸的旁边,还放着一只手柄式放大镜。


  “近两年,老爸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但学习习惯一直没有丢。”陈学军说。


  “学习不能丢。革命军人、共产党员的本色不能丢。”陈树春说。


  临别,老人家执意要送我们到楼院门口。


  夕阳里,他那身经百战,穿越了革命烽火,而又见证了新中国翻天覆地变化的身影,定格成时光雕塑一般,让人永远难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