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四堡子镇二道房申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让小杂粮撬动乡村“大产业”

  一提到四堡子镇二道房申村,人们不约而同地回答,“这个村的小杂粮最有名。”近几年,二道房申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敏锐捕捉小杂粮产业发展机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小杂粮”发展成“大产业”,走出了一条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二道房申村位于四堡子镇西北部,北、西北与内蒙古库伦旗交界。全村土地总面积493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94公顷,林地面积为1585公顷,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和养殖业。

  “用咱老百姓的话讲,除了种地,全村根本没啥‘来钱道’。五年前的时候,村集体负债超百万元,村民也普遍不富裕。”二道房申村党总支部书记李长春说,“从前村民也习惯种些小杂粮,质量虽好,可产量小,没销路,也见不到啥效益。近五年,大家看到小杂粮的市场前景广阔,特别是2023持下,年我们村成功引进杂粮深,在县乡村振兴局的支加工项目,依托村内闲置的校舍资源,投资172万元修建了一个占地约1080平方米的小杂粮加工厂。有了这个项目的带动,小杂粮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效益也跟着上来了。”

  记者在二道房申村看到,李长春所讲的加工厂,已配备荞面、小米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各1套,不仅实现了从原材料加工到生产、包装的全过程无缝衔接,还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日常生产仅需3到4名工作人员就可确保各个环节顺畅运行,可实现日加工荞面10吨或小米5吨。

  有了足够的生产加工能力,2024年,二道房申村又采取“党总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成功吸引了全村近一半的农户参与,同时流转土地近600多亩种植谷子等农作物,实现了村集体和农户增收的“双赢”。

  “我们这种模式下,村集体‘拿小头’,种植户‘得大头’,目的是鼓励和带动更多村民积极加入到小杂粮特色产业中来。”李长春介绍,事实表明,村民们看到村党总支部真正为村民着想,为全村的发展着想,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密切,村里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村集体收入也“扭亏为盈”逐渐壮大起来。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7.5万元。

  “除了荞面、小米,我们村还陆续推出黑豆、黄豆、红小豆、绿小豆、玉米碴,还有蘑菇、鸡蛋、小笨鸡、猪排骨等农产品,并且有了‘二道房申村’‘彰武小米’‘彰武荞面’等自己的品牌。”李长春饶有兴致地对记者讲村又在发展林下经济的大背景,今年,他们村又在全县发展林下经济的大背景下,开启林下中草药种植项目。

  “现在,我们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今后的路还长着呢。不过,我们摸索出的‘支部引领、资源盘活、产业推动、共同富裕’这条路子不能变。我们就是要在小杂粮种植、加工、销售上做文章,让‘小杂粮’助力乡村产业大发展。”李长春说。

(记者 刘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