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乡镇李明明:从治沙精神传承者到富民带头人

  多年来,全县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开展 “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引领妇女投身乡村振兴发展。通过典型培育和项目带动,涌现出一大批有情怀、懂技术、善经营、敢闯敢拼的优秀女性。她们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是带动乡亲致富的排头兵。现推出 “乡村振兴 巾帼风采” 专栏,展示我县广大优秀女性致富带头人风采,弘扬榜样力量,凝聚奋进力量。

  李明明的成长轨迹,深深镌刻着父亲李东魁的精神印记。作为国有林场护林员,她的父亲李东魁三十年如一日坚守治沙一线,那份甘于奉献、为国尽责的质朴信念,如同种子般在李明明心中生根发芽。父女俩因父亲的工作聚少离多,这样的相处模式非但没有滋生隔阂,反而化作她发奋学习的强大动力,让她从小便立志要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份源于家庭的责任与担当,为她日后的选择和行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015年7月,大学毕业的李明明面临着人生的重要抉择。一边是城市里充满诱惑的发展机遇,另一边是家乡阿尔乡村的需要,她毅然选择了后者,回到家乡成为当时唯一的 “大学生村干部”。凭借着超乎年龄的责任心与勤奋,她将村务管理得井井有条,用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认可。同时,她深知林地保护对于家乡生态和发展的重要性,于是组建了青年志愿服务队投身护林工作。这支队伍从最初的几人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达到百余人,通过有效的巡查,成功杜绝了火灾隐患,用青春力量守护着家乡的绿水青山。

  李明明始终将乡村振兴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非凡的担当与创新能力。她积极探索 “以光锁沙” 模式,建成光伏发电站;瞄准当地农牧交错的优势,发展集中养殖项目,不仅每年为村民增加收入约 240万元,提供20个就业岗位,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她推行 “以肥改沙” 举措,将荒漠变为良田;建成村级粪污处理厂,实现 “牛粪变废为宝”;建成标准化秸秆膨化饲料厂,一举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与火灾隐患问题,同时为养殖小区提供了充足饲料,实现自给自足。此外,她积极引入智能化设施农业,建设10栋智能大棚种植反季果蔬,精准对接市场,填补了供应空缺,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在她的推动下,“种养加” 一体化产业园建设不断完善,创造了数十个本地就业岗位,切实解决了村民 “就业难、就业远” 的问题。

  在李明明的带领下,阿尔乡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 20 万元跃升至突破百万元,成功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强村富民新路径,她也成为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建设美丽家乡的杰出代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