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军,阜新市石油工具厂研究所课题组长,高级工程师,1991年7月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2001年3月阜新市石油工具厂研究所从事产品设计与开发工作。
他到石油工具厂,承担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研制可捞式压裂桥塞。桥塞,是油田选层压裂及封堵底水的工具。过去,不管国内还是国际生产的桥塞,完成封堵任务后,都要靠下钻头一点一点磨掉。在两三千米的井下,把400多公斤的钢材一点一点磨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次费用就得20多万元。他到油田考察桥塞使用情况,研究上百万字的国内外有关资料,虚心向霍总和老同志请教。经过几十次实验,几十次改造,靠集体的力量,终于研制成功了可捞式压裂桥塞。产品组装完毕,到沈阳采油厂做油井试验。油井底部是沙面,桥塞座封到沙面上,很怕不牢靠出问题,他三天三宿没有离开采油现场,饿了啃一口干面包,困了在车上打个盹,一直到试验成功。使用这种桥塞的优点:一是下得去。它克服了下到油井通道遇阻丢失的问题,最深可下到井下4500米,在下井过程中遇到阻力,井压时也可以顺利到位。二是座得牢,封得住。桥塞在井下处于工作状态时,可以抗70Mpa的双向压差。三是捞得出。桥塞使用期过后,用油管连接专用打捞工具就可以捞出井外,成功率可达99.9%。四是为油田节约费用。新桥塞比老式桥塞体积小1/3,制造成本降低一半,油田使用时,打捞法比原来的钻损法节约费用80%,一次就可省下十几万元。由于可捞式压裂桥塞有这些优点,成为油田选层压裂及封堵底水的首选工具,每年的销售都是在3000台左右,逐步取代了国外进口的不可捞产品。这个项目获得了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春天,中石油在吉林油田搞水平油井压裂工具项目招标,虽然知道这个项目很难,但公司领导毫不犹豫地带我们去投标。参与竞标的有中外合资的公司,有国外公司。他们有的说两个月完成,有的提出一个月完成,我们领导当场承诺,石油工具厂半个月拿出产品。从设计到制作,只要15天,当时,连合作方吉林油田的领导都难以置信,但我们领导满怀信心的说:“我们如果半个月干不出来,以后永远不迈进吉林油田。”
吉林油田处于低渗透采油区,采油前要压裂,然后用水平井开采。过去用国外的工具,一套要20万元,压裂后钻除,耗时得一星期,造成大量浪费。弄不好,油井报废,损失更得以千万计算。工具,这是我们的长项。由于要求时间紧迫,带着手提电脑,在油田招待所里开始工作,两天拿出设计方案,第三天通过论证,第四天绘完40多张图纸,然后赶回公司加工。第11天,我们把新成品送到了油田。吉林油田的领导说,阜新的产品是古今首创的,干事的速度也是国际一流的。
经过一年多的现场试验证明,我们的水平井压裂管柱系列产品达到了设计要求,已经被中石油总公司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同时,这次合作,令吉林石油对石油工具厂刮目相看,每年在我们石油工具厂的订货已达几千万元。
他二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共研究开发新产品80余种,其中20多种产品获国家专利,水平井机械分段压裂工艺管柱项目经省科技厅鉴定为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被评为阜新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设计开发的潜油螺杆泵驱动装置项目荣获第六届辽宁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期间参与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稀土元素在铜中的行为与高强高导电铜合金科研项目研究工作,此项目被确认为辽宁省教育厅科研成果,并荣获2006年阜新市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5年、2016年被公司授予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为了促进科学采油,降低成本,他和全所同仁将继续合力攻关,把石油工具厂的采油机械输送到全国每个油田,打入国际市场。他不辱使命,心中始终秉持着“不忘初心、科技为民、奋斗有我”的理念。为此,他一刻也不敢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