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二道河子九年制学校教师谭雪飞。1996年8月参加工作,任教语文、生物学科。毕业以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职务。
二十多年来的教育生涯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可分割。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未来之路。有句名言说的好: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某些政治家的手里,不如说掌握在某些父母的手里,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因此对班主任老师而言,做好教育工作,家访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老师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孩子,就要深入他的成长环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世上也没有无因之果。某种意义上,孩子就是家的一面镜子,当镜子上出现黑点时,我们必须到投射黑点的那个家里去探索隐藏在层层迷雾下的真实,如此,孩子问题才能解决。因此,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家访的习惯。尽管近年来信息飞速发展,校讯通,微信交流方便,但我不曾改变面对面与家长、孩子沟通的初衷。事实上,家访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拉近了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信任理解,促进了孩子的成长。
远的不说,以刚毕业的这届学生为例吧!我是他们上八年级时开始担任他们的班主任。在担任他们班主任之初,我发现他们行为散漫,学习无兴趣、无目标、没有好的习惯。经过分别谈话后,我觉得孩子们这个年龄段可塑性非常强,只是需要耐心引导和持之以恒的督促。为了让孩子们真正改变,我开始家访。
如我班甲同学,学习名列在前,可是不与老师、同学交流,看上去高冷,落寞。经过多方了解,孩子的父母不和睦,从小母亲外出打工,只有过年过节回来探望。上八年级了,孩子的父亲也出去打工,只留孩子自己在家照顾自己,饥一顿饱一顿,冷一时热一时。孩子习惯了封闭自己,冷漠看待周围一切。我多次与他的母亲联系,并趁她回家探望孩子时进行家访。我和她谈孩子的潜力、存在问题,未来的无数可能,谈作为母亲的责任,谈尽管她有心酸、委屈、怨恨,但在孩子最需要的关键时期必须陪在他身边。当她拉着我的手哭着承诺,在孩子上高中住校前会一直陪在孩子身边时,我也不禁落泪。应该说家访收到良好效果,虽说形成的孤僻性格难以一时改变,但也能在他脸上看到了这个年龄段孩子应有的笑容。家访两周后,孩子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在家晕倒,头部缝了几针。电话里得知他内心的沮丧与灰暗,我带几名同学,拿着鲜花,拎着水果到他家探望。我们的到来,让他惊喜,我们真诚的祝福,让他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从此他发生很大转变,开心的学习,还能为同学讲题,对人对事也不再那么消极。也许好事多磨吧,他的成长一波三折。由于疫情,网课期间迷恋上游戏,隔着屏幕我感觉到了,我多次电话联系叮嘱,效果甚微。在解除封城的第二天,我突击家访,点醒他,帮他从误区走出来。一直到中考,过程虽不易,但孩子重新找回自己,中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一高A班。高中开学前一天,我到孩子临时租的住处进行最后一次家访,告诫他不要再走弯路时,他诚恳地说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看着他眼里的那份坚毅,我终于放心了。都说教育的最大功效不在于传授,而在于点燃。我,深信不疑。
2020年是不平静的一年,一个寒假,一场疫情,一段网课将孩子们潜在的劣根性彻彻底底的暴露在阳光之下。不爱学习的在屏幕那端已不见踪影,即使从前学习的同学网课也是“挂着羊头,卖着狗肉”。封城,只能电话联系,一遍遍叮嘱,解除封禁,我对孩子们集中家访。看到他们空空如也的习题集,干干净净的笔记本,迷茫颓废的眼神,我是大动干戈的发火,苦口婆心的劝诫,那种场面至今历历在目,恐怕永远挥之不去。那是我在教育生涯中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无助,孩子们跌落山谷,而我要把他们一个个拽上来,我感觉到我的渺小,更意识到责任重大,然后我帮孩子们分析情况,直面现实,明确当务之急,坚定信心。看到他们痛心疾首,幡然悔悟,我丝毫不敢放松。时隔一周,再次集中家访,为孩子们鼓劲。上坡路走起来是艰难的,孩子们因怀疑自己能力而退缩和懈怠,我用罗曼罗兰的话激励他们:真正的光明不是永没有黑暗时刻,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两个月的奋战,尽管孩子们还没有准备好就进入考场,但孩子们最终没有在泥潭中难以自拔,而是走出了误区,令人欣慰,中考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部分同学如愿以偿的升入高中,有两名同学考入重点班,有一名同学考入蒙文重点班。
当然,班主任工作不只是引导学生学习,也应同样关注孩子们生活。我班有孤儿、有留守孩子、有单亲孩子、也有贫困生,对他们我定期家访,了解实际困难,想办法解决。
回首过往,在一次次家访中我受益匪浅,我清醒的意识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没有对错,只有成长。展望未来,我会不改初衷,走进孩子们的生活,走入孩子们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