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曾在诗中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当我用真挚的情感去爱这片土地的时候,它便有了和我生命一样的质感。”
正值“十三五”收官的关键时期,满堂红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历史使命——“柳河流域治理旱田改水田”工作,这项“田成方、路相通、可灌溉”的利民工程涉及流转20978亩、925户。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满堂红镇全体镇村干部秉承彰武治沙精神、肩负全县的期待、怀着共建生态家园的美好向往齐心协力、共克难关。
读透这片土地 坚定信心思想追随
这片土地“十年九旱”,临近闹德海水源地却“近水不解渴”,为了让“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为了从“水生态”到孕育“水经济”,全体镇村干部坚定思想信心,力求把日换新篇。召开动员部署、逐户摸底调研,呼吁党员、村组干部讲解、外出学习先进经验,因人因户施策、排解百姓困惑、逐户核实签字,让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和让治沙精神成为贯穿柳河流域治理的主线,其中有喜悦也有辛酸。困难是挑战,更是机遇,困难没了,机遇也便不复存在。
读懂这片土地 促进百姓增产增收
我们保持对事业的忠诚之心、对百姓的爱戴之心、对名利的淡泊之心,读懂这片土地,做好后半篇文章。通过镇举办多种技能培训,如面点培训、电焊培训和电商培训,多方面鼓励创业就业,解决剩余劳动力,使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让农民变工人,让村民变股民,让专业合作社做专业的事情。因人因户施策签字过程来之不易,只有通过“土地流转+打工”收益,让农民都有一技之长,才能真正做到流转之后的增产增收。百姓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一直以来我们为之奋斗的使命追求。
读好这片土地 践行生态发展之路
绘好“山水画”,吃上“生态饭”。布局企业注入、打造精品产业、设置网红打卡地,为稻田加入养殖和文化产业元素,在增产增收的同时,最大化扩大生态满堂红的社会效益和影响力。将旱改水工程和闹德海引闹工程有机融合,深入挖掘背后的先进典型,将红色主线和观光旅游融入彰武治沙精神主线,打造稻梦空间的蓝图规划。在产品回馈中推动农产品深层次变革,适应市场需求,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优”字号、“特”字号农产品。依托农业原生态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文章,一粒稻米飘香万里,壮大村集体经济,在这片土地上践行乡村振兴新篇章。
创业艰难百战多。回顾彰武人治沙的历史,既是一部彰武人民自强不息的治沙史,也是一部拨云见日的探索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这种彰武治沙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将带领满堂红全镇百姓稳扎稳打,做到既对当下负责又对未来负责,既对现实负责又对历史负责,既对党负责又对人民负责,扎实推进柳河流域治理旱田改水田工作,不断开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界,让这颗塞北明珠更加熠熠生辉。(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