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科学治沙从这里开始

  

微信图片_20210228155926.jpg


  冬日的彰武草原银装素裹,位于草原北部的章古台镇因为固沙造林而闻名全国甚至饮誉世界。踏着积雪,记者来到这里,走进新落成的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走进新中国第一个治理沙化科研机构,即今天的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走进素有“万亩林海”之称的新中国第一片樟子松治沙人工林,探求新中国科学治沙起步的足迹。

      扎根章古台 苦战斗黄沙

  1954年3月中旬,寒冷依然笼罩着彰武县北部地区那一片片光秃秃的沙丘。一天黄昏,刺骨的北风卷着黄沙刮得天昏地暗。在章古台火车站东一户农家小院的土平房里,一位穿着褪了色的军装的中年人,向房东老汉了解这里的自然情况。老汉用手中的烟袋指着被风沙敲打得簌簌发抖的窗棂说:“刘主任你看,咱这地方就是风沙!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黄尘遮日月,白天要点灯,遍地流沙滚,草木不得生。你再看看那庄稼,年年种一坡,收一车,打一簸箕,熬一锅(指稀粥)。这日子还有法儿过吗?”

  这“刘主任”就是刚上任不久的辽西省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站(即后来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首任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刘斌。刘斌是河北省滦县人,1941年参加革命,担任过冀东解放区区委书记、县长,辽西省义县县长等职务。1953年秋,东北人民政府号召大规模营造东北西部防护林,为加强领导力量,辽西省政府把他调到当时只有几个人的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站担任领导。他说服了妻子,把家从义县县城搬到荒凉的章古台,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固沙造林科研生涯。

  彰武县有6个乡镇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接壤,边界长达167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带都是大大小小的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相间相叠,白花花一片。年降水量480毫米,年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倍。一年365天,有240天刮风,平均每秒风速5米,最大时风速每秒可达32米。沙子像长腿一样,在地上翻滚,庄稼经常被风沙毁掉,有时甚至连房屋也被流动的黄沙掩埋。1952年4月,作为新中国组建最早的治理沙化科研单位,章古台固沙造林试验站在章古台成立。

  了解到章古台的自然情况,刘斌心急如焚。他找来工程师韩树棠,一起商议治沙之策。

  韩树堂,吉林省梨树县人,早在1952年4月被组织上派到章古台筹建固沙造林试验站,并派来5名技术工人、1名技术员当助手。他们曾首战两家子半流动沙丘,建苗圃,造果园。1953年春,他们在流沙危害最严重的大一间房村摆开战场,苦战一春天,在沙丘上设下了层层沙障,栽种了片片蒿子、柳树、榆树、槐树。谁知只经过几场大风,这些树苗和沙障子就被毁了大半。眼下,刘斌的到来,更坚定了韩树堂等人搞好固沙造林试验的决心。

      灌木治沙 引入樟子松

  经过几个月的苦苦寻找,他们在沙海深处发现了一种固沙灌木——锦鸡。又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和反复试验,他们从数百种植物中筛选出易繁殖、再生能力强、耐风蚀沙埋的5种固沙植物。

  1957年,固沙所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人工沙障为辅,顺风推进,前挡后拉,分批治理”的一整套综合固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填补了我国灌木固沙史的空白。其中,豆科灌木固沙开世界先河。

  然而,低矮灌木阻挡风沙的能力当然不如乔木。早在1954年春,固沙所科研人员曾在大一间房村后栽了2000棵油松苗,结果只活了两棵。1955年8月,韩树堂等人走进呼伦贝尔沙地中的原始森林,找到我国仅存的原始沙地樟子松林。他们认为樟子松是最适宜章古台沙地的松树。不久后,他们引来了5000棵樟子松树苗,并一棵棵精心地栽到了沙丘上。

  固沙造林离不开科技,更离不开人才。凡是在固沙造林方面有技术、有能力的人,刘斌都想方设法请过来。在他的努力下,姜佩瑛、朱德华、焦树仁、宋晓东等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从祖国各地汇聚到章古台,并在这里得以发挥专长,锻炼成长。即使在寒流滚滚的“文革”十年,他们也没有放弃科研攻关,没有放弃对沙丘上樟子松小树的精心呵护。

      代代传承的彰武治沙精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来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春天。此时,樟子松固沙林也已经郁郁葱葱。1981年8月23日,马里共和国总统穆萨 ? 特拉奥雷将军乘专车从北京来到章古台考察。当时已经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三百多人次来这里参观学习。

  从1952年成立以来,历时近70年,几代治沙人以心血乃至生命,在滚滚黄沙的章古台营造了新中国第一片樟子松试验示范林,并在辽宁省内推广樟子松固沙造林4万公顷,有效遏制了科尔沁沙地的南侵,保护了沈阳等中部城市群的生态安全。同时,又向国内14个省(区)推广了固沙造林技术,带动“三北”地区固沙造林达100万公顷,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截至2016年末,固沙所已取得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111项,有74项成果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同时,以刘斌为首的一代代治沙人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彰武治沙精神,早已成为阜新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鼓舞着全市人民在高质量转型和全方位振兴的新时代道路上一往无前。(刘丹)

微信图片_20210228155916.jpg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