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彰武县大四家子镇扎兰营子村,最让村民们骄傲的就是从该村走出的一位“大人物”——朋斯克。
朋斯克,蒙古族,汉名包凤歧,1905年6月27日出生在扎兰营子村。他是最早加入共产党、最早参加革命的阜新人,是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到东北的情报员,在东北和内蒙古开展地下工作,在科尔沁草原传播革命的火种。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朋斯克姓孛儿只斤,家族是蒙古台吉(贵族)出身,到他父亲那代,虽然家境已经破落,但是依然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1919年,15岁的翩翩少年朋斯克考入康平县立高级小学,1922年考入设在郑家屯的辽宁省立第四中学学习。学校里有一位蒙文老师经常向朋斯克等同学宣传反帝爱国民主进步思想,并介绍朋斯克认识了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创始人之一包悦卿。1925年8月,朋斯克加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1925年12月,由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委派,经共产国际批准,朋斯克等20名蒙古族青年来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在这里,朋斯克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军事课以及苏联的革命经验,亲耳聆听了斯大林的报告,人生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一个单纯的为蒙古民族独立解放而斗争的青年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长为一个坚定的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革命战士。1928年12月,由莫斯科市委批准,朋斯克加入苏联共产党(联共布尔什维克)。
1929年6月,朋斯克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毕业。一天,学校领导带领乌兰夫、朋斯克等5名同学来到共产国际大楼,时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主席团委员、政治书记处成员,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瞿秋白接见了他们。瞿秋白代表共产国际宣布,派他们5人回国搞地下工作。
1929年7月,朋斯克回到内蒙古东部,化名陈志忠,回到家乡扎兰营子,以家乡为基地,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秘密开展革命活动。日本侵略者侵占东北之后,他活动于彰武、通辽、洮南等地,收集情报,在伪满军队中秘密发展革命武装,组织领导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抗日救亡斗争。
1938年末,朋斯克按照指示到蒙古乌兰巴托开会,没想到以“反革命嫌疑罪”被逮捕。两年后又莫名其妙地以“侵犯边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此后,直到抗战胜利前夕,朋斯克在蒙古监狱里度过了漫长而屈辱的劳改生活。
1945年6月,朋斯克的冤狱得以平反。1946年7月,朋斯克回到内蒙古。不久,中共兴安省委负责人张策约见朋斯克,并介绍朋斯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执委会常委、东蒙总分会组织部副部长。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成立。朋斯克当选为政府委员,被任命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长。1949年9月,朋斯克到北京以候补代表的身份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光荣地出席了开国大典。1958年,已被任命为国家文化部副部长(未到任)的朋斯克,主动要求回内蒙古工作。先后任内蒙古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政府)副主席。
1991年10月25日,蒙古人民的好儿子,科尔沁草原革命火种的传播人朋斯克,因病逝世于呼和浩特市。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