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科(1932-2020),原彰武县文化局副局长。一位一生酷爱书画艺术的老人,在年近8旬的时候,虽然身体欠佳,但他依旧痴心不改,只争朝夕,在一方宣纸上展示自己晚年的精神世界。其作品层出不穷,主要以花鸟为主,兼攻山水,集诗、书、画于一体,擅写梅兰竹菊,更喜画牡丹,父辈家传的麻雀图在全国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奖。
提起张老的绘画艺术之路,张老那时总是笑逐颜开地说:“我从小就喜爱绘画,最主要是受我父亲的熏陶。”他的父亲张建阳是原辽西一带享有盛誉的国画家。在父亲的影响和鼓励下,他从6岁就开始学画麻雀、菊花,十二、三岁就开始给本村人画麻雀、菊花,受到乡亲的称赞和鼓励。
父亲每次作画前,他都给研墨、扶纸。父亲边画边耐心地给他讲技法,这是他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就这样天长日久,耳濡目染,他画的画造型略有长进。张老说:“父亲常在客人面前夸奖我,说我有这方面的天赋,有时还让我为客人现场作画。”每每受到客人们的赞赏,他就有了更大的勇气和信心,这增添了他学习绘画的动力。在幼年时,已经能给本街的乡亲作画了。
旧社会,乡亲们生活非常贫困,买不起年画,就向他求画。有一年过春节,一直到了年三十才画完。虽然只能画麻雀和菊花,可是乡亲们还是爱不释手。乡亲们这块精神上的肥沃土壤,培育了他在绘画艺术路上的不断成长。
张老在参加工作之后,工作虽然繁忙,但对绘画艺术仍是情有独钟。每去外地出差,看到好的画册,尽可能买回来,并爱不释手。1961年,他有幸在县文化馆任副馆长,又向专业搞美术的同志学习了水粉画、油画等西画方面的知识。一有时间他就和专业画家去郊外搞写生,一起练素描,有不懂的就虚心请教。那个时期,教育展览搞得特别多,他如鱼得水,边搞展览边摸索绘画经验,并画了很多毛主席像,使其绘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1987年,退居二线,但他没有就此停歇,而是拿出精心准备好的笔墨,力争描绘出书画艺术更加灿烂的又一个春天。
从领导岗位上退居后,他不仅没感到生活寂寞,反而感到这是书画的一段难得的黄金季节,他每天披星戴月,废寝忘食,无限激情寓画中,每一幅画作都倾注心血,力争尽善尽美。
中国画讲究诗、书、画一体。一幅画中配上一段诗词或跋文,再有一手好的书法,称为“诗、书、画”三绝。他为达到“三绝”,在绘画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诗词和书法的研究。他画了近300余幅牡丹图,并且他在画中写到:“常留纸上天香艳,观赏何须到洛阳。”“只为播撒人间美,甘献痴心画牡丹。”表达了他奋力传播美好装点人间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感情融入诗画之中,达到传播精神文明的目的。
1997年,迎香港回归之际,我县为他举办了个人“诗、书、画”展览。他的一幅幅精品让人们大饱眼福。2000年山水画《万山红遍》在辽宁省农民画展上获一等奖;国画《麻雀图》先后获得省文化厅举办的书画展铜奖、全国第十三届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及国际文人画家主办的“和平杯”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交流展优秀奖;2006年《纪念长征70周年》书法作品,在中国国画协会和东方汉风(北京)书画院举办的书画展上获铜奖;2008年书法作品在北京斯美书画院、炎黄子孙画院主办的“炎黄杯”海内外华人书画作品邀请展中获金奖……
透过《麻雀图》等一些获奖书画作品,人们由衷地感受到他笔下的花鸟,都是从自然中来,从生活中来,也是从作者心灵中来。赋予一股自然生态的、生机和谐的和有情有意的气息,使赏者产生一种宁静和平而又生机盎然的感动,让人感到这既是一曲对大自然的讴歌,也是对人生的礼赞。他作画开局挥毫,顷刻而就,大局严谨,笔墨潇洒,放而不狂,秀而淡雅。
一生痴情翰墨的老人,无怨无悔,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他在一首诉衷情词中写道:晚年逸兴无别求,墨海纵情游,勤挥汗水竞度,分阴未敢休。为文坛,添锦绣,甘俯首,愿我神州,花繁艺苑,果满枝头。通过花鸟景物的描绘寄寓心灵家园,呼唤生态和谐的情感意识才是他创作的真正的本质和使命……
(张海东)